先生李全庆
□王化文
先生李全庆到我们村任教时,是骑着马来的。我还依稀记得他骑在马上威武的样子。
那是1952年的事情。先生来了后,学校的教育开始正规化了,学校也不叫书房了,而有了正式的校名:澄城县第七乡露井庄初级小学校。
那个时候的乡下学校都是复式教学。先生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上自习。先生要求很严格,对上课的和自习的年级都会提出要求,布置任务。之后他要一一检查完成情况。有谁没达到要求,就将其留到学校不让回家,直到任务完成。
先生的教学和旧书房的教育不一样。旧书房只教国文,而且是读死书,死读书。先生是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都教。他的毛笔字写得好,给我们每人写一张格子,我们再拓着他写的格子写大仿。写完一张大仿还要在空白处再填写小字,要把一张纸写得满满的。为了教我们练字,先生要求每人准备一个习字沙盘。我们那里没有沙子,便把细土筛过,装在木碟子里,用一根小木棒削成笔,在碟子里的土面上写字。写完后把碟子摇一下再写。这个办法既练了字,又节约了费用。
先生教我们唱歌,但他也是初学,不太精通乐理,经常走音跑调。于是,他就请王家庄的杨先生给我们教,他也跟着学。后来,他先跟杨先生学,学会以后再教我们。他教给我们的歌不少,现在歌名都记不起来了,但有些歌词还记得,像“南京到北京,哪一个不闻名,人民的领袖就是那毛泽东”等。
先生不仅教我们唱歌,还教我们体育和游戏,组织我们训练队列,玩捉小鸡、丢手绢,排练打花棍。我们的花棍队还参加了乡上在露井中心学校的表演比赛。
先生还常常组织演讲练习。他把全校学生集合在教室,然后确定一个主题,让发言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演说。我的一个堂弟最爱发言,他大方、不害羞,有时还带点幽默,常常受到先生的赞扬。这不仅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想品德修养的培训。
先生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从不摆文化人的架子,村里人都很尊重他。他在学生家庭轮流吃饭,每个家庭都会用心尽力为先生做好饭,包饺子、搓麻食、蒸菜卷,尽量不重样。即使谁家的饭食弱一点,他也是高高兴地用餐,从来不嫌长道短。学校设施落后,没有专门的教师住房,就在教室盘一土坑供他住宿。冬天村子拉些煤,给先生生一个通炕的炉子取暖。
先生为人谦和,又乐于助人。每到晚上,村子里就有人到学校向先生请教问题或唠嗑。村里谁家遇上红白喜事,请他写个对联什么的,他总是有求必应。
那些年农村的人几乎都剃光头,先生也剃了个光头。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开始留头发,叫“留个洋楼”。当时还有个顺口溜:“戴眼镜的爱看报,补金牙的爱笑,留洋楼的不戴帽……”先生也想留个洋楼,但犹豫不决。他便找杨先生商量,结果是他俩一起留上了洋楼。先生本来长得就周正,浓眉大眼,留了洋楼以后,看起来更青春,更精神了。
我们上完三年级时,先生说我们几个人年龄小,让我们再读一遍三年级。后来他被安排进修学习去了。新来的先生也姓李。新来的李先生看我们几个学习还行,便让我们跟上四年级一起去考高小,结果我和同学拴劳考上了。这样,我们便没有上四年级,就上了五年级。那时,一至四年级算是初小,五、六年级算高小,高小要到王庄镇去上。后来,李全庆先生还回到村子来过,得知我们跨年级上了高小,他也很高兴,还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
李全庆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已不在人世,我很怀念他。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王化文
先生李全庆到我们村任教时,是骑着马来的。我还依稀记得他骑在马上威武的样子。
那是1952年的事情。先生来了后,学校的教育开始正规化了,学校也不叫书房了,而有了正式的校名:澄城县第七乡露井庄初级小学校。
那个时候的乡下学校都是复式教学。先生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上自习。先生要求很严格,对上课的和自习的年级都会提出要求,布置任务。之后他要一一检查完成情况。有谁没达到要求,就将其留到学校不让回家,直到任务完成。
先生的教学和旧书房的教育不一样。旧书房只教国文,而且是读死书,死读书。先生是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都教。他的毛笔字写得好,给我们每人写一张格子,我们再拓着他写的格子写大仿。写完一张大仿还要在空白处再填写小字,要把一张纸写得满满的。为了教我们练字,先生要求每人准备一个习字沙盘。我们那里没有沙子,便把细土筛过,装在木碟子里,用一根小木棒削成笔,在碟子里的土面上写字。写完后把碟子摇一下再写。这个办法既练了字,又节约了费用。
先生教我们唱歌,但他也是初学,不太精通乐理,经常走音跑调。于是,他就请王家庄的杨先生给我们教,他也跟着学。后来,他先跟杨先生学,学会以后再教我们。他教给我们的歌不少,现在歌名都记不起来了,但有些歌词还记得,像“南京到北京,哪一个不闻名,人民的领袖就是那毛泽东”等。
先生不仅教我们唱歌,还教我们体育和游戏,组织我们训练队列,玩捉小鸡、丢手绢,排练打花棍。我们的花棍队还参加了乡上在露井中心学校的表演比赛。
先生还常常组织演讲练习。他把全校学生集合在教室,然后确定一个主题,让发言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演说。我的一个堂弟最爱发言,他大方、不害羞,有时还带点幽默,常常受到先生的赞扬。这不仅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想品德修养的培训。
先生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从不摆文化人的架子,村里人都很尊重他。他在学生家庭轮流吃饭,每个家庭都会用心尽力为先生做好饭,包饺子、搓麻食、蒸菜卷,尽量不重样。即使谁家的饭食弱一点,他也是高高兴地用餐,从来不嫌长道短。学校设施落后,没有专门的教师住房,就在教室盘一土坑供他住宿。冬天村子拉些煤,给先生生一个通炕的炉子取暖。
先生为人谦和,又乐于助人。每到晚上,村子里就有人到学校向先生请教问题或唠嗑。村里谁家遇上红白喜事,请他写个对联什么的,他总是有求必应。
那些年农村的人几乎都剃光头,先生也剃了个光头。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开始留头发,叫“留个洋楼”。当时还有个顺口溜:“戴眼镜的爱看报,补金牙的爱笑,留洋楼的不戴帽……”先生也想留个洋楼,但犹豫不决。他便找杨先生商量,结果是他俩一起留上了洋楼。先生本来长得就周正,浓眉大眼,留了洋楼以后,看起来更青春,更精神了。
我们上完三年级时,先生说我们几个人年龄小,让我们再读一遍三年级。后来他被安排进修学习去了。新来的先生也姓李。新来的李先生看我们几个学习还行,便让我们跟上四年级一起去考高小,结果我和同学拴劳考上了。这样,我们便没有上四年级,就上了五年级。那时,一至四年级算是初小,五、六年级算高小,高小要到王庄镇去上。后来,李全庆先生还回到村子来过,得知我们跨年级上了高小,他也很高兴,还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
李全庆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已不在人世,我很怀念他。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