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40期:第04版 秦风

一面一信总关情

——陈忠实先生关心职工文学创作记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997年10月,咸阳市职工双休日文学讲座学员合影。


回忆是生命的美丽,回忆从来都让人珍惜……我与著名作家陈忠实,邂逅于咸阳市工人文化宫。

一面之交留影

1997年9月27日至10月12日,为扶持培养更多职工业余作者热爱文学,精心创作,市工人文化宫利用3个双休日,6天时间,举办了“职工双休日文学讲座”,特邀著名作家陈忠实、赵熙、莫伸、叶广芩、杨红柯和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愚、刘建勋、畅广元、费秉勋等12位名家来咸授课。当年,我分管职工文化工作,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遥想当年办班情形,作为主办方我们有一个心结。那会儿恰逢社会下海经商热潮,人们想着办法拼命挣钱,加之又是双休日,好不容易请到名家授课,怕前来听课的人稀稀拉拉,总觉得对不住各位老师,身为操办者更是无地自容。于是,我们采取多种形式:一是利用市域媒体发布消息,广而告之;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宫所处闹市中心的优势,临街制作张贴宣传牌和标语;三是通过众多职工业余作者,口口相传。当时,我们的办班地点选在文化宫二楼,是气派、雅静的特级影院,阶梯席位,软座靠背,铺红地毯,灯光、音响齐备,场地无可挑剔。

讲座当天,吸引了三原、兴平、永寿等县市区的职工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原咸阳西藏民族学院自发组织了一班大年纪学生集体听课,一下涌入500多人,始料不及。不少人几乎每次都是带着盒饭边吃边听。戴着助听器的76岁刘海楼先生告诉我:“作家学者们生动诙谐地演讲、理性独到的见解,令人回味无穷。”而一位前来授课的教授兴奋地说:“在现在许多人纷纷‘下海’经商的今天,咸阳有这么多人如此钟情于‘文海’,真想不到。”

10月5日下午,大名鼎鼎的陈忠实老师前来授课,我早已在活动楼下恭迎。我从人流中一眼认出陈老师,他不是我想象中的西装革履,而是穿一件略显陈旧的褐色夹克衫,朴素整洁,面部“沟壑纵横”,如同《白鹿原》里关中老农的装束,随意谦和,一阵寒暄,我们径直走进报告厅。欢迎掌声过后,他开门见山地说:“今儿很高兴和大家谈文学。”我知道此话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他毕生的追求和情怀。他讲的主题是“文学需要突破”,他地道正宗的陕西土话、颇顺溜的秦声秦韵,不落客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的每一个人。针对文人“下海”一说,他没有指责,仅是亮明自己“文学依然神圣”的观点。可谓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授课,让会场阵阵欢声笑语。我清楚记得,他刚讲完,台下几十位文学爱好者,纷纷拿着准备好的《白鹿原》,一窝蜂似的挤上台,请他签名留念……

陈老师讲完即走。我深谙他时间之宝贵,是个大忙人,不好再挽留。临别辞行,我提议与陈老师合个影,他二话没说,便满足了我的心愿。

一书一信传情

回忆是幸福的,也是美好的。咸阳市“职工双休日文学讲座”,对职工业余作者来说,犹如一座“加油站”,鼓舞、促进了咸阳职工文学创作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据统计,全市职工作者推出的文学作品书籍(稿)达数十部。咸阳市总工会和市工人文化宫也相继编辑出版了《职工文学作品选》,共收录全市百余位职工作者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几百篇,约百万字。时任全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欣然题写书名,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咸阳市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分别题词恭贺。

2011年8月4日,陕西省职工作协成立大会在西安市高新区举行。我荣幸兼任职工作协副主席。会前,职工作协主席周养俊先生对我说:“今天你在会上有一个任务,宣读著名作家陈忠实的贺信。”我接过贺信,共两页纸,感觉分量很重,匆忙熟悉起来。因名家陈忠实已聘请为省职工作协名誉主席,其贺信当数成立大会第一项内容,我顺利完成任务,待我重回席位,仔细浏览、字斟句酌,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职工文学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省职工作协和广大职工文学工作者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职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不断推进职工文学事业创新发展。”

多年以后,我拜读了彬县职工作者胡忠伟发表的《乡居得静五谷养文》一文,他重温并分享当年在文化宫聆听陈老师授课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对待名利,陈忠实直言不讳:“我向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我希望有中国作家包括陕西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酸黄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

一晃,陈忠实先生远去已有6个年头了。巨匠远去,大作盖世。正如著名评论家阎纲所言:“只要《白鹿原》在,忠实就活着。”

晨露欲滴,花影摇坠。我虽与陈先生一面之交,但“一面一信总关情”……□张翟西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