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42期:第04版 读书

寻求真相的勇气

——读夏榆长篇小说《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有位知名作家说,文学的价值在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可能会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而且能找出一大堆理论和现实依据去反驳。当然,毋庸讳言,文学的价值是多元的。但如果站在历史的维度去评判,古今中外,又有多少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并流传后世?如果有,你能列举出来几部呢?

因我就职于煤炭行业,对于煤矿题材的小说或者煤矿出身的作家格外关注,天然就多几分亲近感。比如作家夏榆,从小生长在大同矿区,用他的话说,他家距离云冈石窟不足两里地,小时候经常到石窟爬到石洞顶上掏鸟蛋。长大后他在当地煤矿招工,成为一名所谓“前工业时代”的矿工,他经历过黑暗、屈辱、伤残和事故。后来他跑到京城闯荡,在某知名报刊担任记者。再后来他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我之所以多说几句夏榆的人生经历,不为别的,就想为鉴赏他的文学作品做铺垫。因为从他的小说中,我能读出一个经历多重生活磨难者的坦然和坚毅,一个有良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一个具有善良敏感、同情弱者、悲天悯人作家的处世情怀。

读完夏榆长篇小说《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如同“良知”被作者掏出来放在干冷的空气中晾晒一般。本来读小说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却读得如此之累,怎么还会萌发一种负罪感?我知道不是为自己,难道是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这么说来,我真要感谢作者,是作者通过文学创作引导启发激励像我这样的读者产生出反思生活、反思社会、反思人类的高尚境界和历史责任感,这何尝不是文学的价值呢?

“这个星球,人原来应该幸福的生活,因为有阳光和雨露,有充满生机的万物的施与。但是人也有贪婪的欲念,有仇恨的本性,所以这个星球注定是动荡的、冲突的,甚至是恐怖的。”书中这段话,奠定了小说的创作基调,也注定会让读者不能轻轻松松阅读。是的,作者是有大格局、大视野的,这部小说是讲社会不公和人类灾难的。整部书通过中国人的视觉描述国际上的重大灾难,比如西班牙恐怖爆炸、伊拉克战争等等。人类社会面对如此不公、动荡、恐怖、战争灾难,人类如果不能停下脚步深刻反省,矫正前进方向,恐怕毁灭人类的就是人类自己。

这部小说的节奏感、代入感、画面感很强,让读者在不同时空、不同事件、不同情感中来回穿梭,如同过电影一般。小说文字很干净,善于用短句,偶尔漏锋芒,犀利的语言像辣椒水一样直接喷洒读者灵魂痛点。看得出,作者不愧为记者出身,文字拿捏功夫非同一般;同时也看得出,作者试图在作品中寻求真相,这恐怕也是记者在文学创作中被职业精神所驱使的无意为之。我想,这种探究真相的写作方式,会让读者有一定的压迫感,敏感的读者可能还会产生莫名的负罪感: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我们甚至连自己都做不好……

我不由想到上世纪有个叫凯文·卡特的摄影记者,在苏丹大饥荒的时候,他曾拍过一张照片,前面是一个骨瘦嶙峋、奄奄一息的黑人孩子,后面站着一只目光凶恶、跃跃欲试的秃鹫。这张照片让他扬名天下,并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但不幸的是,获奖不久后他突然自杀身亡,他在遗言中说:“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的主人公陆游,就是一位类似凯文·卡特的职业精神很强的记者。我理解的所谓职业精神强,就是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独立的思想去判断、认识事件,竭尽全力把事件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殊不知,社会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拒绝全部真相的;有人想要揭露全部真相,那一定会付出相当代价的。“我是不惜一切代价追寻生活真相的人。这注定了我受苦,注定了我在活着的时候饱经磨难。”陆游在经历百般磨难后,无奈地发出以上感慨。小说最终,他也为寻求真相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也许有人会问,生活中的“真相”难道有这么重要吗?不知道所谓的“真相”,人们依然能够快乐地生活吗?过去我可能还会争辩几句,但读完《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后,我竟无言以对。我想了想,试图这样回答,先好好活着吧,因为生命与“真相”比,可能更脆弱,而且无常。□孙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