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出来的韵味
在西安上大学时,一次应邀到同学家作客。傍晚时分,同学的父母、大哥二哥和几个邻居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好不惬意。竟让人有了不知今夕何年的恍惚,连吹着的风都仿佛从大唐穿越而来。同学的大哥嫌不够热闹,便提议道:“咱唱几句秦腔吧,爱不爱听?”见主人这般热情,我们连声说:“好啊,好啊!”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只见他变脸似的,瞬时表情悲怆,情绪激越,脖子上青筋突起,一秒进入角色。这句唱词我正好熟悉,许是知道剧情,许是能听懂唱词,许是唱者情绪表达得舒缓细腻、淋漓尽致,我竟立刻被感染了。
一段唱毕,大哥气喘吁吁地笑着说:“不行不行,我这太不专业了。还是让老二唱吧,他早年跟过戏班子,正式拜过师呢!”二哥也不推辞,起身站定,外衣一扔,拉开了架势:“金砖玉瓦两相逢……”这声音与大哥不同,慷慨激昂中透着一种苍凉悲情之气,如泱泱渭水扑面而来,直穿人心。一曲唱罢,让人荡气回肠,心情激动。此时,我才体会到,秦腔原来不仅可以畅快地“吼”,也可以发自肺腑深沉地表演。
半晌,我回过神来说:“别的戏种唱起来深情婉转,百转千回,秦腔为什么声音总是这般高亢酣畅、荡人心魄?”二哥啜了口茶说:“我师傅说过,和说软语的南戏不同,秦腔是从心里‘吼’出来的。”一个字,倒是让我悟到了秦腔的韵味所在。八百里关中大地上,若不是“吼”,如何能与这厚实土地和厚重历史相得益彰?若不去“吼”,如何来表达秦川关中人们的热情和赤忱?
又一日傍晚,我和朋友流连于西安书院门的晚市。古色古香的建筑,林林总总的古玩字画,让人仿佛在与汉唐的古风余韵对话。正沉迷间,听得一卖文房四宝的店门口,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背靠凉椅,悠然沉醉地拉着二胡。身边简易的茶几上,放一只旧茶壶。前方凳子上,一位窈窕妇女端坐,唱着悠扬的秦腔。旁边小椅子上还有一个男孩,拿着一粗棍和着二胡声在椅子靠背上间或“咣咣”地敲。他们旁若无人地唱着,令我完全看呆了。朋友拽了一把,我才回过神来。可环顾四周,竟没有像我这样驻足的。我犯嘀咕:“看情形,他们像祖孙三代。可他们是在做生意,还是在唱戏呢?唱得那么好,竟没有人听?”土生土长的西安朋友哈哈大笑道:“不是为招揽生意,咱们这儿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歇脚纳凉,逢年过节,随时唱;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到处听得到;老人小孩,姑娘小伙,都能‘吼’两嗓子。人人都会唱,没啥好奇的。”
“没啥好奇”,但却激起了我的探究之心。第二天一大早,便直奔西安易俗社。我带着神圣的心情走进了园子,一种古朴厚重之气扑面而来。正走着,我被一块写着“古调独弹”的匾吸引住了。这是鲁迅先生1924年到西安讲学,在易俗社观看了秦腔表演后有感而题。他说,能有这样一个以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后来,我在学校的《中国剧种介绍》选修课上认真学习了秦腔的起源演变、唱腔和表演特点,对秦腔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选修课老师也是关中人,在讲到自己的家乡戏时,他情绪激越地由秦腔讲到关中风土人情,并让大家讨论自己所感受到的关中人特点。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直爽,有的说热情,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关中人说话像吵架。老师笑着说:“这些都没有准确说出关中人的性格特点。”突然,一位来自陕北的同学说:“关中人的特点是说话做事不绕弯。”老师点头赞同。这就是我了解的关中人骨子里的特质:正直、朴实、执着,以及勇往直前、敢作敢当且不服输。
回首三秦历史,这样的人何其多:司马迁身遭宫刑发愤著《史记》,张骞九死一生连通西域,杨虎城、于右任、刘志丹……哪一个不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血性汉子?当代中国文化界的“陕军”,路遥、陈忠实……哪一个不让中国乃至世界的心灵为之震撼?
任何一个戏种,都代表着特定的地域和人文特点。作为在关中大地“人人都会唱,没啥可好奇”的秦腔,是生活在黄土高原、泾河渭水儿女的家乡情结,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梦想和期望,是这片广袤大地精神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写照,是自然而然从人们心底流淌出来的声音……□王霁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在西安上大学时,一次应邀到同学家作客。傍晚时分,同学的父母、大哥二哥和几个邻居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好不惬意。竟让人有了不知今夕何年的恍惚,连吹着的风都仿佛从大唐穿越而来。同学的大哥嫌不够热闹,便提议道:“咱唱几句秦腔吧,爱不爱听?”见主人这般热情,我们连声说:“好啊,好啊!”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只见他变脸似的,瞬时表情悲怆,情绪激越,脖子上青筋突起,一秒进入角色。这句唱词我正好熟悉,许是知道剧情,许是能听懂唱词,许是唱者情绪表达得舒缓细腻、淋漓尽致,我竟立刻被感染了。
一段唱毕,大哥气喘吁吁地笑着说:“不行不行,我这太不专业了。还是让老二唱吧,他早年跟过戏班子,正式拜过师呢!”二哥也不推辞,起身站定,外衣一扔,拉开了架势:“金砖玉瓦两相逢……”这声音与大哥不同,慷慨激昂中透着一种苍凉悲情之气,如泱泱渭水扑面而来,直穿人心。一曲唱罢,让人荡气回肠,心情激动。此时,我才体会到,秦腔原来不仅可以畅快地“吼”,也可以发自肺腑深沉地表演。
半晌,我回过神来说:“别的戏种唱起来深情婉转,百转千回,秦腔为什么声音总是这般高亢酣畅、荡人心魄?”二哥啜了口茶说:“我师傅说过,和说软语的南戏不同,秦腔是从心里‘吼’出来的。”一个字,倒是让我悟到了秦腔的韵味所在。八百里关中大地上,若不是“吼”,如何能与这厚实土地和厚重历史相得益彰?若不去“吼”,如何来表达秦川关中人们的热情和赤忱?
又一日傍晚,我和朋友流连于西安书院门的晚市。古色古香的建筑,林林总总的古玩字画,让人仿佛在与汉唐的古风余韵对话。正沉迷间,听得一卖文房四宝的店门口,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背靠凉椅,悠然沉醉地拉着二胡。身边简易的茶几上,放一只旧茶壶。前方凳子上,一位窈窕妇女端坐,唱着悠扬的秦腔。旁边小椅子上还有一个男孩,拿着一粗棍和着二胡声在椅子靠背上间或“咣咣”地敲。他们旁若无人地唱着,令我完全看呆了。朋友拽了一把,我才回过神来。可环顾四周,竟没有像我这样驻足的。我犯嘀咕:“看情形,他们像祖孙三代。可他们是在做生意,还是在唱戏呢?唱得那么好,竟没有人听?”土生土长的西安朋友哈哈大笑道:“不是为招揽生意,咱们这儿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歇脚纳凉,逢年过节,随时唱;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到处听得到;老人小孩,姑娘小伙,都能‘吼’两嗓子。人人都会唱,没啥好奇的。”
“没啥好奇”,但却激起了我的探究之心。第二天一大早,便直奔西安易俗社。我带着神圣的心情走进了园子,一种古朴厚重之气扑面而来。正走着,我被一块写着“古调独弹”的匾吸引住了。这是鲁迅先生1924年到西安讲学,在易俗社观看了秦腔表演后有感而题。他说,能有这样一个以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后来,我在学校的《中国剧种介绍》选修课上认真学习了秦腔的起源演变、唱腔和表演特点,对秦腔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选修课老师也是关中人,在讲到自己的家乡戏时,他情绪激越地由秦腔讲到关中风土人情,并让大家讨论自己所感受到的关中人特点。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直爽,有的说热情,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关中人说话像吵架。老师笑着说:“这些都没有准确说出关中人的性格特点。”突然,一位来自陕北的同学说:“关中人的特点是说话做事不绕弯。”老师点头赞同。这就是我了解的关中人骨子里的特质:正直、朴实、执着,以及勇往直前、敢作敢当且不服输。
回首三秦历史,这样的人何其多:司马迁身遭宫刑发愤著《史记》,张骞九死一生连通西域,杨虎城、于右任、刘志丹……哪一个不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血性汉子?当代中国文化界的“陕军”,路遥、陈忠实……哪一个不让中国乃至世界的心灵为之震撼?
任何一个戏种,都代表着特定的地域和人文特点。作为在关中大地“人人都会唱,没啥可好奇”的秦腔,是生活在黄土高原、泾河渭水儿女的家乡情结,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梦想和期望,是这片广袤大地精神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写照,是自然而然从人们心底流淌出来的声音……□王霁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