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楣里的家风
□薛萃萃
走进文史之乡韩城,无论是文脉深厚的党家村,还是淳朴静谧的村庄,很多民居建筑上方都镶刻着醒目的大字——或是家族标志的“三槐世泽”“延陵旧家”,或是权贵标志的“司马第”“文魁”“父子御史”,或是信仰标志的“树德门”“宝善居”等。这些寓意深刻的门楣题字,如同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折射出厚重且别有韵味的文化光芒。
“耕读第”是镶嵌在我家老屋门楣上的三个字,像是一枚徽章,无声地教育着子孙后代。幼时不解其意,总会盯着这个充满年代感的门楣,思考着究竟是读“耕读第”还是“第读耕”。“丫头,它应该读‘耕读第’,耕就是耕耘园田,以立性命;读就是读书学习,以立高德,勤劳耕作和不辍读书就是咱们家的传统和家风。”爷爷给我解释这三个字时的语气虽然平静,但从他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殷切希望。
暑期的一个夜晚,月亮悬挂树梢,青蛙、蟋蟀、知了轮番上演着歌剧,让我对学业压力愈加烦躁。躺椅上的爷爷见状,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丫头,爷爷和你聊聊咱们家门楣里的家风吧。”“好呀好呀。”我内心充满了好奇。爷爷挠了挠头,慢慢整理着思绪。过了一会儿,他抿了一口茶,便打开了话匣子。
曾祖父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学堂读书之暇,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常常关心国家大事,大量新信息和新知识将一个崭新的天地呈现在他眼前,他开始有了明确的目标。他早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点燃了许多同龄人心中的火种。后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到韩城发展学运,他在韩城中学以任教为名,传播马列主义和新文化,积极开展社会运动,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行径。在任临时县委书记期间,他到农村基层发展组织工作,指示农村发展农民协会,建立和主办“农民讲习所”,开展减租、减息、抗苛捐杂税的农民运动。在韩城明伦堂任教育馆长期间,他积极宣传和发动青年参加抗日运动,编写了大量抗日救亡刊物和剧本,给陕北输送了300多名进步青年,到抗大、鲁艺、鲁师学习,为壮大革命队伍力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爷爷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自幼喜欢读书、买书、藏书。退休后,他发现村民把闲暇时光大多用在打牌、搓麻将和喝酒聊天上,他决心做点什么。思来想去,他萌生了在村里建“图书阅览室”,引导村民读书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在老屋收拾出来一间房子当阅览室,让乡亲们共享他多年的藏书。乡亲需要什么,他的阅览室就补充什么。脱贫致富是每户人家的愿望,他就用自己的退休金购买了很多农业科学技术的书籍,用实际行动告诉乡亲们,“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所有人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书籍资源匮乏的20世纪90年代,爷爷这个简陋的图书阅览室成了乡亲们重要的“精神粮仓”。
“丫头,人生有不同的道路,而书本就是前进道路上的明灯。咱们家呀,人人爱读书,也希望能通过一些绵薄之力,让家家户户飘满书香。走,我们去老屋看看。”爷爷说道。
夏风轻拂,炊烟升起,蛙声、蝉鸣声像一曲曲欢快的音乐,淡淡的月光洒向门楣,“耕读第”背后的故事,是多么娓娓动听。(单位:运销集团韩城分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薛萃萃
走进文史之乡韩城,无论是文脉深厚的党家村,还是淳朴静谧的村庄,很多民居建筑上方都镶刻着醒目的大字——或是家族标志的“三槐世泽”“延陵旧家”,或是权贵标志的“司马第”“文魁”“父子御史”,或是信仰标志的“树德门”“宝善居”等。这些寓意深刻的门楣题字,如同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折射出厚重且别有韵味的文化光芒。
“耕读第”是镶嵌在我家老屋门楣上的三个字,像是一枚徽章,无声地教育着子孙后代。幼时不解其意,总会盯着这个充满年代感的门楣,思考着究竟是读“耕读第”还是“第读耕”。“丫头,它应该读‘耕读第’,耕就是耕耘园田,以立性命;读就是读书学习,以立高德,勤劳耕作和不辍读书就是咱们家的传统和家风。”爷爷给我解释这三个字时的语气虽然平静,但从他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殷切希望。
暑期的一个夜晚,月亮悬挂树梢,青蛙、蟋蟀、知了轮番上演着歌剧,让我对学业压力愈加烦躁。躺椅上的爷爷见状,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丫头,爷爷和你聊聊咱们家门楣里的家风吧。”“好呀好呀。”我内心充满了好奇。爷爷挠了挠头,慢慢整理着思绪。过了一会儿,他抿了一口茶,便打开了话匣子。
曾祖父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学堂读书之暇,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常常关心国家大事,大量新信息和新知识将一个崭新的天地呈现在他眼前,他开始有了明确的目标。他早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点燃了许多同龄人心中的火种。后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到韩城发展学运,他在韩城中学以任教为名,传播马列主义和新文化,积极开展社会运动,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行径。在任临时县委书记期间,他到农村基层发展组织工作,指示农村发展农民协会,建立和主办“农民讲习所”,开展减租、减息、抗苛捐杂税的农民运动。在韩城明伦堂任教育馆长期间,他积极宣传和发动青年参加抗日运动,编写了大量抗日救亡刊物和剧本,给陕北输送了300多名进步青年,到抗大、鲁艺、鲁师学习,为壮大革命队伍力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爷爷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自幼喜欢读书、买书、藏书。退休后,他发现村民把闲暇时光大多用在打牌、搓麻将和喝酒聊天上,他决心做点什么。思来想去,他萌生了在村里建“图书阅览室”,引导村民读书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在老屋收拾出来一间房子当阅览室,让乡亲们共享他多年的藏书。乡亲需要什么,他的阅览室就补充什么。脱贫致富是每户人家的愿望,他就用自己的退休金购买了很多农业科学技术的书籍,用实际行动告诉乡亲们,“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所有人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书籍资源匮乏的20世纪90年代,爷爷这个简陋的图书阅览室成了乡亲们重要的“精神粮仓”。
“丫头,人生有不同的道路,而书本就是前进道路上的明灯。咱们家呀,人人爱读书,也希望能通过一些绵薄之力,让家家户户飘满书香。走,我们去老屋看看。”爷爷说道。
夏风轻拂,炊烟升起,蛙声、蝉鸣声像一曲曲欢快的音乐,淡淡的月光洒向门楣,“耕读第”背后的故事,是多么娓娓动听。(单位:运销集团韩城分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