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07期:第04版 创造

我的曾祖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袁志鹏

我的家乡在陕北黄土高原,由于常年工作在外,已有几年未能回乡过年。

癸卯年春节,我终于如愿以偿回到老家与父母团圆,并看望父老乡亲及儿时的玩伴,还一起回味、体验少儿时的年味。

大年初一,当给几位长辈拜年聊天时,谈及了我的曾祖父——袁启良。他生于1900年,逝于1958年。幼年丧父,少年丧兄,中年丧母、丧妻。一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12岁时,家族分支,另立门户,他便与双目失明的小脚母亲及兄长相依为命。当时,家中杼柚其空。并在15岁时,兄长不幸离世,生活雪上加霜。他只得勇挑重担,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那个年代,秋种夏收主要靠人扛、牲畜驮运。他起早贪黑,在田间劳作。又因年龄过小,不敢一个人在拂晓时分去地里干活,便用独轮车推上母亲作伴。但因力气小,驮运粪土时拿不动驴鞍鞒,无法将其放置驴背上,只得让其卧在地上,从尾部艰难地挪到驴背,然后牵上缰绳笼头,喊驴起身后,将空粪筐绑在鞍鞒两侧。装粪土时,因不懂重量平衡,将一侧装满,另一侧还是空筐,导致鞍鞒一侧超重向另一侧倾斜偏离驴背,致使粪土洒落一地。

那时,他一人边犁地、边施肥,即先赶着驴犁上100多米长,然后叫停,再返回挎上粪筐一边走一边向犁沟槽施肥,循环往复。当时同样亩数的土地,别人家热火朝天半天就可犁完,而他却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完成。生活压力过大,致使一米六几的曾祖父,过早地驼背苍老。但他勤劳顽强,爱动脑筋,不肯向生活低头。

曾祖父聪慧勤奋,吃苦耐劳,有经济头脑。解放前,为补贴家用,他经常赶集市,做一些贩运圆木的小生意。从家到黄龙三岔乡集市,就有4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但他披星戴月,当日往返。每次运回碗口粗、八尺长的三根圆木,两根驴驮,一根肩扛。我想,他扛的是柴米油盐酱和醋,扛的是生活的希望。

至解放前夕,家中已经拥有牛、马十几头(匹),羊六十多只。家境稍有改观,不再为吃穿发愁。到1954年公私合营,各家各户牲畜、农具要上交生产队,而一只羊队上只给补贴一毛五分钱。爷爷到集市上了解行情获悉,一只羊能卖三毛五分钱,一头牛可卖一元五角钱。而曾祖父坚决不让卖,如数上交队里。

曾祖父虽目不识丁,但他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在经济拮据窘况下,依然送祖父上私塾。解放后,父亲到适学年龄,他不顾家人反对,力挺父亲上学。直到1958年,父亲考上富县初等师范学校。

曾祖父具有革命情怀,懂得保家卫国道理。抗日战争时期,他支持侄子投军报国,奔赴抗战前线,可惜侄子一直未归。今年二月,我委托人查阅历史资料,才在洛川县志,抗日英烈一文中查到其有关记载:“袁仓合,洛川石泉乡贺家庄人,国民党陆军177师106团二等兵,1940年牺牲于山西抗日前线。”1948年到1949年,西北野战军从陕北南下,解放渭北、关中,曾祖父先后参加澄合壶梯山战役、蒲城永丰战役、扶眉战役担架队,为我军运送伤员、粮草,圆满完成任务,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8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请缨到富县张村驿大炼钢铁。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踏实肯干。但在1958年冬天在返乡途中不幸坠崖身亡。葬礼上,石泉公社相关领导前来吊唁……

其实,1967年出生的我,与曾祖父未曾谋面,之前对他一生了解甚少。听了长辈们的叙说,我深感不孝,惭愧至极。回家后,久久无法平静,便写文章纪念。曾祖父明事理、知感恩,是一位懂得家国情怀的人。

我想对他说,您的人生履历和高尚品德,就是我们的家训。你的后辈子孙谨遵家训,勤奋好学,志当存高远……(单位:中铁七局西安工程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