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与诗的千年交响
□白若凡
“风从千年来,诗向千年去”,或许可以在“风”与诗的关系维度上为薛保勤的诗歌创作做一宏观式的概括。
“风”不只是从千年之前吹至今日之风,它联结着自《诗经》以来“风雅颂”之“风”的传统,也继承了诗歌千年来“风神”的艺术感发力量,还弘扬着自古至今优秀诗歌所特有的风韵、风流、风骨、风度。薛保勤的诗歌多写风物与气象、生活与生命,以及关于生命的认知与理解,取中国古典传统之意象,化旧诗之意境,描当代风土人事,古事新作,别出心裁,别有新意,别具特色,栩栩在目。其中,许多作品有节奏、有韵律,被一些作曲家谱曲,诵之歌之,这或可看作对一时一物一地一事的抒情述志,也可作为一场场风与诗的千年交响。
薛保勤的诗长于将传统诗歌之意象赋予时代意义。相对当代诗歌一度追求“现代性”或求新求变的创作趋势,他的诗力求传统诗歌意境的开新,同时融合了诗人“性灵”之个性。由此延伸开来一个关于诗歌之艺术创造的问题——中国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如何处理现代诗与传统的关系?薛保勤的诗歌创作为此写下一个新的注解。在他的诗里,传统的继承不仅仅是具体可感的要素堆砌,还特别把握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确定性”因素,在传统的谱系中加深了当代人的思考与情感经验,拓宽了当代人关于城市、关于历史、关于生活、关于生命的思考,其主要表征体现在“时间”记忆的“重写”。
在薛保勤的诗里,“千年”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意象,并成为其诗歌艺术创造的切入点,“千年长安”“一夜千年”“一叹两千年”“一望两千年”“思接千载”“遗恨千载”等,在文中无处不在。“千年”,成为触发读者跨越时空的按键。薛保勤用史之笔法、诗之情感激活印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理解、文化传承,在前人咏叹了千年的旧时风物里留存下属于千年后一代人的情思。《问天》里透过兵马俑之眼回望千年前的辉煌与惨淡,《沈园咏叹》慨叹发生在沈园的凄绝爱恋,《一夜千年》丈量丽江古城。在长安,作者在旧诗中寻找“人面不知何处去”“美了终南、醉了长安”“一直从唐朝醉到今天”。
如果说“长安”与“千年”是薛保勤的诗创作的地理坐标原点和时间纵轴,那么由此建造的诗歌世界同时具备了时间与空间的广度和深度,由“长安”出发而拓展的诗歌地理版图,交织着湖光山色与历史的恢宏。如“白发三千丈的浪漫”“拨动三吏三别那轮残月的弦”“蘸一笔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流烟”等诗句,都体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在薛保勤的诗歌世界里,他以“千年”“历史”“古城”与“人”为线索铺陈开来,用真淳而恣肆的情感回答了诗歌在当代如何继承与创新这一问题。
薛保勤对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借“古”抒怀,有自省,有追思,有妙悟,有警示,有风云际会,有思接千载,诗境广阔深远。薛保勤对诗歌素材的处理收放自如,《送你一个长安》中的“长安”作为一个文化载体的宏大气象和当代意义,与古城千年历史相交错,绘就一幅历史画卷。在《问天》和《俑的自述》里,以他者和本体的不同叙述角度,扬起的“铅灰色的脸”,将“问天”与“望天”的目光都投向历史的天空。
如果说《问天》与《俑的自述》属同一诗题的不同阐释,那么《问天》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薛保勤书写宏观历史的笔法,而《俑的自述》则更多地触及了个体命运的幽微之处。相对将古事新演之形式方面的考量,像《俑的自述》一类将笔触深入到梦呓般的自述式的作品中,对微观世界的雕琢和塑造更具现代性的品格。由《问天》与《俑的自述》同题对照而形成的对薛保勤诗作创作技巧和风格的观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薛保勤不少同题诗的组诗创作中,显现出诗人对历史书写小之见大、小之见深的纯熟把握,由此发现诗人个人诗歌风格的形成轨迹。这种大开大合的恢宏笔法,情感浓烈而纯粹,不乏别具一格的深意。他的诗作具备了中国“诗史”传统的品质,也继承了文人作诗之风骨、风流、风度。当诗歌同时具备了“情”与“骨”,读者读诗时就能在时间碎片中感悟到生活的生动与热烈,感受到史与诗的质量和温度。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5000年的文明古国。在诗、歌、史三者构成的文化聚合体中,史做其骨,诗为其肉,歌发其声,历来的“诗史”传统在诗歌的时代流变中未曾断绝。薛保勤走的就是这样一条传统的大道。他继承了由《诗经》以来的“风”的传统,采一地之风物,以歌和之。他咏叹千年,在历史的回望中寻找新的坐标,借用古意点化成人欲发而未发的诗意,在风与诗的千年交响中,以史作引,从长安出发,寄情山水,以赤子之心守望属于一代人的诗歌记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白若凡
“风从千年来,诗向千年去”,或许可以在“风”与诗的关系维度上为薛保勤的诗歌创作做一宏观式的概括。
“风”不只是从千年之前吹至今日之风,它联结着自《诗经》以来“风雅颂”之“风”的传统,也继承了诗歌千年来“风神”的艺术感发力量,还弘扬着自古至今优秀诗歌所特有的风韵、风流、风骨、风度。薛保勤的诗歌多写风物与气象、生活与生命,以及关于生命的认知与理解,取中国古典传统之意象,化旧诗之意境,描当代风土人事,古事新作,别出心裁,别有新意,别具特色,栩栩在目。其中,许多作品有节奏、有韵律,被一些作曲家谱曲,诵之歌之,这或可看作对一时一物一地一事的抒情述志,也可作为一场场风与诗的千年交响。
薛保勤的诗长于将传统诗歌之意象赋予时代意义。相对当代诗歌一度追求“现代性”或求新求变的创作趋势,他的诗力求传统诗歌意境的开新,同时融合了诗人“性灵”之个性。由此延伸开来一个关于诗歌之艺术创造的问题——中国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如何处理现代诗与传统的关系?薛保勤的诗歌创作为此写下一个新的注解。在他的诗里,传统的继承不仅仅是具体可感的要素堆砌,还特别把握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确定性”因素,在传统的谱系中加深了当代人的思考与情感经验,拓宽了当代人关于城市、关于历史、关于生活、关于生命的思考,其主要表征体现在“时间”记忆的“重写”。
在薛保勤的诗里,“千年”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意象,并成为其诗歌艺术创造的切入点,“千年长安”“一夜千年”“一叹两千年”“一望两千年”“思接千载”“遗恨千载”等,在文中无处不在。“千年”,成为触发读者跨越时空的按键。薛保勤用史之笔法、诗之情感激活印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理解、文化传承,在前人咏叹了千年的旧时风物里留存下属于千年后一代人的情思。《问天》里透过兵马俑之眼回望千年前的辉煌与惨淡,《沈园咏叹》慨叹发生在沈园的凄绝爱恋,《一夜千年》丈量丽江古城。在长安,作者在旧诗中寻找“人面不知何处去”“美了终南、醉了长安”“一直从唐朝醉到今天”。
如果说“长安”与“千年”是薛保勤的诗创作的地理坐标原点和时间纵轴,那么由此建造的诗歌世界同时具备了时间与空间的广度和深度,由“长安”出发而拓展的诗歌地理版图,交织着湖光山色与历史的恢宏。如“白发三千丈的浪漫”“拨动三吏三别那轮残月的弦”“蘸一笔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流烟”等诗句,都体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在薛保勤的诗歌世界里,他以“千年”“历史”“古城”与“人”为线索铺陈开来,用真淳而恣肆的情感回答了诗歌在当代如何继承与创新这一问题。
薛保勤对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借“古”抒怀,有自省,有追思,有妙悟,有警示,有风云际会,有思接千载,诗境广阔深远。薛保勤对诗歌素材的处理收放自如,《送你一个长安》中的“长安”作为一个文化载体的宏大气象和当代意义,与古城千年历史相交错,绘就一幅历史画卷。在《问天》和《俑的自述》里,以他者和本体的不同叙述角度,扬起的“铅灰色的脸”,将“问天”与“望天”的目光都投向历史的天空。
如果说《问天》与《俑的自述》属同一诗题的不同阐释,那么《问天》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薛保勤书写宏观历史的笔法,而《俑的自述》则更多地触及了个体命运的幽微之处。相对将古事新演之形式方面的考量,像《俑的自述》一类将笔触深入到梦呓般的自述式的作品中,对微观世界的雕琢和塑造更具现代性的品格。由《问天》与《俑的自述》同题对照而形成的对薛保勤诗作创作技巧和风格的观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薛保勤不少同题诗的组诗创作中,显现出诗人对历史书写小之见大、小之见深的纯熟把握,由此发现诗人个人诗歌风格的形成轨迹。这种大开大合的恢宏笔法,情感浓烈而纯粹,不乏别具一格的深意。他的诗作具备了中国“诗史”传统的品质,也继承了文人作诗之风骨、风流、风度。当诗歌同时具备了“情”与“骨”,读者读诗时就能在时间碎片中感悟到生活的生动与热烈,感受到史与诗的质量和温度。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5000年的文明古国。在诗、歌、史三者构成的文化聚合体中,史做其骨,诗为其肉,歌发其声,历来的“诗史”传统在诗歌的时代流变中未曾断绝。薛保勤走的就是这样一条传统的大道。他继承了由《诗经》以来的“风”的传统,采一地之风物,以歌和之。他咏叹千年,在历史的回望中寻找新的坐标,借用古意点化成人欲发而未发的诗意,在风与诗的千年交响中,以史作引,从长安出发,寄情山水,以赤子之心守望属于一代人的诗歌记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