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背后的宋代名人
陕西文物中有许多有料有趣的历史故事,也有和它们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宋代名人苏轼、范仲淹,既是宋代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同时跟他们有关的文物古迹众多。
苏轼在陕西凤翔府任职期间,留下仍在使用的水利古迹遗存,范仲淹在延安和榆林驻防期间留下历史遗迹,“北宋五子”之一的游师雄保护过的昭陵文物至今仍是旅游热点。
苏轼倡修东湖早于西湖
凤翔县城南有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古城叫“雍城”。雍城古城址占地约11平方公里,其城址区东西长3200米、南北3300米。现在的凤翔县城是在明清古城基础上修建而成,城区基本延续“凤凰展翅”状格局,故名“凤翔”,城东关的“凤翔东湖”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所倡修。
凤翔东湖古称“饮凤池”,当年建成开放时苏轼还专门写过文章,像我们现在写新闻稿需要有个“由头”一样,苏轼写这篇稿子时也找了一个“由头”。那是他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排涝防旱。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未下雨,就在旱情显现的时候,突然连着下了3天雨,正好苏轼“监理”的亭子也建好了。苏轼一高兴,就以“喜雨”为“由头”写成《喜雨亭记》,把当年修亭建湖的过程记录下来。
苏轼在陕任职期间,尤其是在凤翔东湖取得排涝防旱的经验,在后期的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治理中得到了运用。这3处西湖中的杭州西湖后来与凤翔东湖素称“姊妹湖”。苏轼在凤翔写下诗文多达百余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除了这篇《喜雨亭记》还有《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论》等。
如今的凤翔东湖分外湖、内湖和苏公祠三部分,垂柳与湖水相映,景色优美,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范仲淹在宝塔山题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名篇佳句列入学生课本,成为青少年成长中树立“三观”的准则,也让作者范仲淹家喻户晓。而范仲淹还曾在延安任过职的那段经历,却知者不多。
在天气好的时候,范仲淹没事就去爬清凉山,站在山顶望着山下的延河水和对面的宝塔山,写下了《登清凉山》一诗,诗中便有“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的名句。
延安宝塔是有故事的“塔”,延安宝塔不但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还是有厚重历史的塔,该塔又名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宋、金皆重建,现存为明代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通高44米,共9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宝塔山也是有故事的“山”。宝塔山又名嘉陵山,位于延安城延河与南川河交汇处,山上苍松翠柏、树木茂密,文物古迹和名人题刻甚多,是市区主要景点之一。山脚下“嘉陵山”三个石刻大字就是范仲淹所题,明初重刻。在其左右有“出将入相”“先忧后乐”“一韩一范”“泰山北斗”“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高山仰止”等北宋晚期及明清时期,文人雅士仰慕范仲淹戍边御敌、平定西夏的军功政绩所镌题刻。
范仲淹可能也想不到,900多年后有位叫陈毅的人也喜欢清凉山、也喜欢写诗文。陈毅元帅曾赋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现在到延安参观的观众可以在清凉山的山腰处,看到醒目的“万众瞩目清凉山”。当年,新华社、解放日报、群众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出版部门就从清凉山走向世界,现在这里建起了延安新闻纪念馆。作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范仲淹,虽然他在延安戍边时间不长,但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注重教育,兴建书院,留下了望寇台、镇西楼、嘉岭书院、范公井等多处历史遗迹。
范仲淹还在榆林靖边营负责过驻防,当时他任陕西经略副使职,还修筑了东、西哨马营,故俗称“范老关”。现在这个地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叫“新城堡遗址”,属于明代城堡遗址。范仲淹到榆林神木巡边时,留下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的名句。
游师雄保护陕西众文物
武功人游师雄是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徒弟。他在陕西任职期间,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草制定了文物古迹保护条规,刊印下发陕西各州县。巡视各地文物古迹保护情况,并到昭陵、乾陵、泰陵等地考察寻访,记录绘制古迹图,搜罗帝陵佚石。
游师雄为保护古迹,在昭陵北五里的旧县府宁家村主持建太宗庙,雕刻《昭陵六骏碑》立于太宗庙内。此碑将著名的“昭陵六骏”图全都仿制雕刻在一块石碑上,并在其上撰文:“六骏距陵北五里,自山下往返四十里,岩径峭险,欲登者难之,因谕邑官仿其石像带箭之状,并丘行恭真塑于邑西门外太宗庙庭,高卑丰约,洪纤尺寸,毫毛不差,以便往来观览者,又特别为昭陵绘图刻石于庑下,以广其传焉。”同时,游师雄还记录了《昭陵图碑》和唐太宗《六骏赞》全文,并将两碑分别立于前殿两侧,石碑上的文字均由游师雄亲撰亲写。后又在武功唐太宗当年修筑的报本寺北隅修建太宗祠,另刻“昭陵六骏”嵌入大殿内的左墙壁上。
20世纪初,“昭陵六骏”石雕在盗运过程中被分解成小块,其中拳毛騧、飒露紫两骏被盗运到美国,另外四骏被群众拦截藏于西安碑林。四骏石雕虽幸存,但已残损不全,上面所题刻的太宗赞马诗及马的名称都无法看到了,唯有游师雄的《昭陵六骏碑》保存原初信息,成为后人研究“昭陵六骏”的珍贵资料。
在乾陵,鉴于61尊宾王像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名衔漫漶,难以辨认,游师雄曾对此进行详细认真的研究考证,“仿奉天县旧家所收藏拓本完好者,摹刻四碑,每碑十六人”,立于石人像前。乾陵藩臣像,宋以前的史籍中未记载,按游氏碑载共64尊。宋敏求《长安志》根据他的碑录,谓可辨者39尊,今考证为36尊,现存能辨清的仅有6尊,摹刻的四碑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临潼,游师雄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骊山遗迹、唐玄宗与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的古迹进行绘图,并用文字对此作了注解。游师雄所做的工作,为后人解开历史疑团和重建文物古迹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游师雄流传下来的诗作虽不及苏轼和范仲淹有名,但他在陕西任职期间尤为对保护文物起到重要作用。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中,以《过九成宫旧址二首》被世人所熟知,如“今古市朝已变,隋唐楼殿成空。惟有山头明月,夜来犹照荒宫。”再如“不见六龙驻跸,空余五栝阴森。当日宫前流水,潺湲直到如今。”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时移世易的感慨。诗中所提到的“宫”即今天位于麟游县城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师雄的墓志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马凤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陕西文物中有许多有料有趣的历史故事,也有和它们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宋代名人苏轼、范仲淹,既是宋代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同时跟他们有关的文物古迹众多。
苏轼在陕西凤翔府任职期间,留下仍在使用的水利古迹遗存,范仲淹在延安和榆林驻防期间留下历史遗迹,“北宋五子”之一的游师雄保护过的昭陵文物至今仍是旅游热点。
苏轼倡修东湖早于西湖
凤翔县城南有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古城叫“雍城”。雍城古城址占地约11平方公里,其城址区东西长3200米、南北3300米。现在的凤翔县城是在明清古城基础上修建而成,城区基本延续“凤凰展翅”状格局,故名“凤翔”,城东关的“凤翔东湖”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所倡修。
凤翔东湖古称“饮凤池”,当年建成开放时苏轼还专门写过文章,像我们现在写新闻稿需要有个“由头”一样,苏轼写这篇稿子时也找了一个“由头”。那是他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排涝防旱。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未下雨,就在旱情显现的时候,突然连着下了3天雨,正好苏轼“监理”的亭子也建好了。苏轼一高兴,就以“喜雨”为“由头”写成《喜雨亭记》,把当年修亭建湖的过程记录下来。
苏轼在陕任职期间,尤其是在凤翔东湖取得排涝防旱的经验,在后期的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治理中得到了运用。这3处西湖中的杭州西湖后来与凤翔东湖素称“姊妹湖”。苏轼在凤翔写下诗文多达百余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除了这篇《喜雨亭记》还有《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论》等。
如今的凤翔东湖分外湖、内湖和苏公祠三部分,垂柳与湖水相映,景色优美,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范仲淹在宝塔山题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名篇佳句列入学生课本,成为青少年成长中树立“三观”的准则,也让作者范仲淹家喻户晓。而范仲淹还曾在延安任过职的那段经历,却知者不多。
在天气好的时候,范仲淹没事就去爬清凉山,站在山顶望着山下的延河水和对面的宝塔山,写下了《登清凉山》一诗,诗中便有“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的名句。
延安宝塔是有故事的“塔”,延安宝塔不但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还是有厚重历史的塔,该塔又名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宋、金皆重建,现存为明代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通高44米,共9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宝塔山也是有故事的“山”。宝塔山又名嘉陵山,位于延安城延河与南川河交汇处,山上苍松翠柏、树木茂密,文物古迹和名人题刻甚多,是市区主要景点之一。山脚下“嘉陵山”三个石刻大字就是范仲淹所题,明初重刻。在其左右有“出将入相”“先忧后乐”“一韩一范”“泰山北斗”“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高山仰止”等北宋晚期及明清时期,文人雅士仰慕范仲淹戍边御敌、平定西夏的军功政绩所镌题刻。
范仲淹可能也想不到,900多年后有位叫陈毅的人也喜欢清凉山、也喜欢写诗文。陈毅元帅曾赋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现在到延安参观的观众可以在清凉山的山腰处,看到醒目的“万众瞩目清凉山”。当年,新华社、解放日报、群众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出版部门就从清凉山走向世界,现在这里建起了延安新闻纪念馆。作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范仲淹,虽然他在延安戍边时间不长,但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注重教育,兴建书院,留下了望寇台、镇西楼、嘉岭书院、范公井等多处历史遗迹。
范仲淹还在榆林靖边营负责过驻防,当时他任陕西经略副使职,还修筑了东、西哨马营,故俗称“范老关”。现在这个地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叫“新城堡遗址”,属于明代城堡遗址。范仲淹到榆林神木巡边时,留下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的名句。
游师雄保护陕西众文物
武功人游师雄是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徒弟。他在陕西任职期间,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草制定了文物古迹保护条规,刊印下发陕西各州县。巡视各地文物古迹保护情况,并到昭陵、乾陵、泰陵等地考察寻访,记录绘制古迹图,搜罗帝陵佚石。
游师雄为保护古迹,在昭陵北五里的旧县府宁家村主持建太宗庙,雕刻《昭陵六骏碑》立于太宗庙内。此碑将著名的“昭陵六骏”图全都仿制雕刻在一块石碑上,并在其上撰文:“六骏距陵北五里,自山下往返四十里,岩径峭险,欲登者难之,因谕邑官仿其石像带箭之状,并丘行恭真塑于邑西门外太宗庙庭,高卑丰约,洪纤尺寸,毫毛不差,以便往来观览者,又特别为昭陵绘图刻石于庑下,以广其传焉。”同时,游师雄还记录了《昭陵图碑》和唐太宗《六骏赞》全文,并将两碑分别立于前殿两侧,石碑上的文字均由游师雄亲撰亲写。后又在武功唐太宗当年修筑的报本寺北隅修建太宗祠,另刻“昭陵六骏”嵌入大殿内的左墙壁上。
20世纪初,“昭陵六骏”石雕在盗运过程中被分解成小块,其中拳毛騧、飒露紫两骏被盗运到美国,另外四骏被群众拦截藏于西安碑林。四骏石雕虽幸存,但已残损不全,上面所题刻的太宗赞马诗及马的名称都无法看到了,唯有游师雄的《昭陵六骏碑》保存原初信息,成为后人研究“昭陵六骏”的珍贵资料。
在乾陵,鉴于61尊宾王像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名衔漫漶,难以辨认,游师雄曾对此进行详细认真的研究考证,“仿奉天县旧家所收藏拓本完好者,摹刻四碑,每碑十六人”,立于石人像前。乾陵藩臣像,宋以前的史籍中未记载,按游氏碑载共64尊。宋敏求《长安志》根据他的碑录,谓可辨者39尊,今考证为36尊,现存能辨清的仅有6尊,摹刻的四碑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临潼,游师雄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骊山遗迹、唐玄宗与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的古迹进行绘图,并用文字对此作了注解。游师雄所做的工作,为后人解开历史疑团和重建文物古迹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游师雄流传下来的诗作虽不及苏轼和范仲淹有名,但他在陕西任职期间尤为对保护文物起到重要作用。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中,以《过九成宫旧址二首》被世人所熟知,如“今古市朝已变,隋唐楼殿成空。惟有山头明月,夜来犹照荒宫。”再如“不见六龙驻跸,空余五栝阴森。当日宫前流水,潺湲直到如今。”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时移世易的感慨。诗中所提到的“宫”即今天位于麟游县城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师雄的墓志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马凤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