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34期:第04版 创造

让经典回归生活和生命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电视剧《装台》让经典回归,用有别于年代剧、荒诞剧、奶油剧、娘娘剧霸屏的影视艺术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终于能够通过《装台》看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故事,彼此熟悉的你我他惊喜地在电视剧中相遇,由此证明,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民群众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必定是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并同人民群众产生共振的经典恢宏力作,必定是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文艺精品。这样的文艺精品,不但是文艺工作目标的总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总需求。

《装台》播出之后,好评如潮。令人称奇的是不论哪个年龄层次和职业类别的观众,表现出来的意见居然如此整齐划一,基本上一边倒地持赞赏态度。通过观看和思考,该剧存在这样几个优势。

首先,《装台》讲述的是舞台拆卸行业里的普通人用双手和汗水改变命运的故事。分析这部电视剧热播的原因,除了导演、编剧艺术功底深厚,一众专业演员演技精湛,服装、化装、道具用心打造之外,其改编而来的同名小说所具备的坚实文学基础,是点燃观众热情的强力助燃剂。小说《装台》作者陈彦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他将自己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十余年工作中观察已久、烂熟于心的人和事反复咀嚼、沉淀,经过七八年的酝酿,精心打磨,写成小说。《装台》2015年面世后,引起各界关注,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并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正是作家用自己常年积累的、发酵过的生活经验和冷峻犀利的现实主义笔法,讲透了人物的命运沉浮,为影视的二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赋予了电视剧《装台》一种看似朴素却又沉甸甸,看似平淡却又醇厚的人文气质。

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文学深邃的思想涵养、广阔无边的想象空间、对美和善的敏锐体察、给人带来的情感慰藉等,都为其他艺术提供了肥沃的精神土壤。时至今日,随着技术手段迅猛发展,文学促进影视创作的力量并未减弱,是否具有丰沛的文学性是衡量影视剧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文学兴,则影视兴。贴近现实、内容扎实又具有心灵穿透力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电视剧《装台》的成功,依托的正是长篇小说《装台》的成功。

其次,《装台》真实而又准确地再现了当下活生生的生活。每个人都是装台人,每个人既是《装台》角色,又是观众,人在剧中,剧中映人。正所谓,活在世上,编在戏上。《装台》中隐藏着“剥离”的声音,这种声音没完没了,生命于“有常”与“无常”中的种种遭遇,都回到了天、地、人循环往复模式中。《装台》仅在人际代谢、生死枯荣层面彰显,它所铺陈描写的是热气蒸腾、吃喝拉撒的世俗百态人生。在《装台》的空间中,一个是装台人的生活空间,一个是刁顺子的生活空间,两个空间相互交换,穿插推进,共同构成“装台”的空间。在这里安放着秦腔团瞿团长、铁扣、刁顺子、蔡素芬、刁菊花、刁大军、墩子、猴子、三皮(杨波)等人物的喜怒哀乐。

最后,如原著小说一般,该剧也在以装台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表征百姓生活基本特征的同时,倾心于书写他们对生命价值的坚守和内在的欢悦。他们无疑是支撑社会结构的庞大“底座”,体现着一个群体的生命的坚韧和精神的稳固之于时代和社会的宏大意义。刁大顺和他的兄弟们的生活和命运遭际,似乎可以极为方便地被纳入百姓书写的谱系加以评判。但如原著作者陈彦的观念,该剧也努力呈现另一种百姓形象,他们无需来自外部的悲悯和同情,也不依赖所谓的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意义判定方式,而自有其价值,自显其意义。这部作品也因此成为人民伦理艺术表达的重要尝试,其中人物虽平凡,却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即便面临种种生之艰难,仍然以能吃苦、肯背亏的精神勉力完成个人之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刁大顺的工作是平凡的,他的生活遭际、情感起伏也可以表现同样的平凡人物的生命状态,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似乎也缺少震人心魄、波澜壮阔的大起伏、大悲喜,但他们仍然秉持内在的价值和尊严,仍然以普通人所从事的普通工作而企及不凡和伟大。他们是社会并不沉默的大多数,也将会因《装台》这一部作品的热播而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