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伦洛南造乐
华夏民族的音乐始于4000多年前黄帝的乐官伶伦,这已是无可争议的历史。那么,伶伦到底在哪里造乐,这便成为我们必须追源的一个问题。
伶伦造乐的有关史书记载
在约2250年前(秦始皇即位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史书《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懈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
这里“阮隃”即昆仑别名。“阮隃”为“阮陯”之讹,阮陯即昆仑。《说苑·修文篇》《风俗通·音声篇》引此皆作“昆仑”。故“阮隃之阴”即“昆仑之阴”。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关于伶伦造乐故事的首次记载,从此在华夏开创了伶伦造乐的历史,从此发端了伶伦文化。
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之后,史书《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在《汉书·律历志》之后,史书《通典·卷一百四十三》记载:“汉书云‘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至昆仑之阴,取竹生於嶰谷其窍厚薄均者,断两节之间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因制十二管,吹以准凤鸣,而定律吕之音。’”
从《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到《汉书·律历志》,关于伶伦造乐的记载,一脉相承,经历了1000多年。其中“大夏之西”和“昆仑之阴”成了伶伦造乐不变的地理方向和地理位置,成了我们研究、追寻伶伦造乐发源地的唯一遵循。
那么,“大夏之西”指哪里?“昆仑之阴”又在哪里?
“大夏之西”指的是洛南
根据《夏朝》记载:“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zhēn xún)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的中国世袭王朝的起始。”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这就是“大夏”。
那么,“大夏”的疆土西到哪里?又根据《夏朝》记载:“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也就是说,今河南省境之内,其西部已全部划为“大夏”的疆土,或者说和陕西省(洛南县)相邻的河南省所辖区域已经全部归于“大夏”。那么,“大夏之西”指的哪里?毫无疑问,作为在河南之西,紧邻河南的陕西省洛南县,即是“大夏之西”所指。
除了地理方位,这里还有洛河两岸为伶伦一行西进提供所需的交通便道,以及伶伦造乐必需的竹子和“秦洛”(草链岭和洛河源)的自然之声。
“昆仑之阴”中的“昆仑”指的是秦岭
“关于‘秦岭’名称的来源,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在其《河山集》中指出: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乃秦岭名称的最早出典。也就是说,到了东汉时期,秦岭才被称作‘秦岭’,目前能看到‘秦岭’一名最早典籍的来源,正是东汉班固的《两都赋》”。所以在2250年前,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的“昆仑之阴”之“昆仑”的地理称谓之前,只有《山海经》之“昆仑”的地理命名和称谓,那时还没有“秦岭”这一山名问世。
由于现在的秦岭处于“大夏之西”和现在的昆仑山之东,秦岭之西段和昆仑山之东段尾首相接,因而古人将现在的秦岭归于昆仑山,而统称为“昆仑”。也就是说,早于《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几百年的《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将今天的“秦岭”包括在内;而《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的“昆仑”必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必将今天的“秦岭”包括其内,从而有了“昆仑之阴”的记载。
故而,《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的“昆仑”并不是今天“昆仑”(昆仑山)的概念,其所指“昆仑”即是《山海经》中的“昆仑”,或者《山海经》中“昆仑”东部(西段)的“昆仑”,即现在“昆仑”(昆仑山)以东的秦岭。
还有,从“大夏”出发沿洛河而上到洛河源,其洛河“古道”即被秦岭高峰之草链岭阻隔,再无路继续西行,所以“昆仑之阴”之“昆仑”不可能是今天的“昆仑”(昆仑山)。
再者,《昆仑山脉》说:“现实的昆仑山在国家地理上,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东延青海境内,长达2500多公里。”
由此可见,《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的“昆仑”和《山海经》中的“昆仑”是一致的,而二者与今天的“昆仑”(昆仑山)的命名及各自所属地理范围是截然不同的。
今天的“昆仑”(昆仑山)在大秦岭之西,中间由于秦岭盘踞,无法和“大夏”相邻,伶伦造乐从今天洛阳为中心的河南西部的“大夏”出发,不可能抵达远在今天新疆、西藏等地的“昆仑”(昆仑山),不可能舍近求远,不可能舍秦岭求昆仑。故而“昆仑之阴”之“昆仑”只能是秦岭。
所以无论“大夏之西”,还是“昆仑之阴”所指方向和方位唯有今天秦岭大山腹地的洛南,而不会是跨过秦岭山脉之西的昆仑山,或者别的什么地方。
至此,如果说伶伦造乐不在洛南,又能在哪里呢?□郑金民
伶伦造乐雕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华夏民族的音乐始于4000多年前黄帝的乐官伶伦,这已是无可争议的历史。那么,伶伦到底在哪里造乐,这便成为我们必须追源的一个问题。
伶伦造乐的有关史书记载
在约2250年前(秦始皇即位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史书《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懈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
这里“阮隃”即昆仑别名。“阮隃”为“阮陯”之讹,阮陯即昆仑。《说苑·修文篇》《风俗通·音声篇》引此皆作“昆仑”。故“阮隃之阴”即“昆仑之阴”。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关于伶伦造乐故事的首次记载,从此在华夏开创了伶伦造乐的历史,从此发端了伶伦文化。
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之后,史书《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在《汉书·律历志》之后,史书《通典·卷一百四十三》记载:“汉书云‘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至昆仑之阴,取竹生於嶰谷其窍厚薄均者,断两节之间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因制十二管,吹以准凤鸣,而定律吕之音。’”
从《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到《汉书·律历志》,关于伶伦造乐的记载,一脉相承,经历了1000多年。其中“大夏之西”和“昆仑之阴”成了伶伦造乐不变的地理方向和地理位置,成了我们研究、追寻伶伦造乐发源地的唯一遵循。
那么,“大夏之西”指哪里?“昆仑之阴”又在哪里?
“大夏之西”指的是洛南
根据《夏朝》记载:“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zhēn xún)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的中国世袭王朝的起始。”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这就是“大夏”。
那么,“大夏”的疆土西到哪里?又根据《夏朝》记载:“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也就是说,今河南省境之内,其西部已全部划为“大夏”的疆土,或者说和陕西省(洛南县)相邻的河南省所辖区域已经全部归于“大夏”。那么,“大夏之西”指的哪里?毫无疑问,作为在河南之西,紧邻河南的陕西省洛南县,即是“大夏之西”所指。
除了地理方位,这里还有洛河两岸为伶伦一行西进提供所需的交通便道,以及伶伦造乐必需的竹子和“秦洛”(草链岭和洛河源)的自然之声。
“昆仑之阴”中的“昆仑”指的是秦岭
“关于‘秦岭’名称的来源,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在其《河山集》中指出: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乃秦岭名称的最早出典。也就是说,到了东汉时期,秦岭才被称作‘秦岭’,目前能看到‘秦岭’一名最早典籍的来源,正是东汉班固的《两都赋》”。所以在2250年前,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的“昆仑之阴”之“昆仑”的地理称谓之前,只有《山海经》之“昆仑”的地理命名和称谓,那时还没有“秦岭”这一山名问世。
由于现在的秦岭处于“大夏之西”和现在的昆仑山之东,秦岭之西段和昆仑山之东段尾首相接,因而古人将现在的秦岭归于昆仑山,而统称为“昆仑”。也就是说,早于《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几百年的《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将今天的“秦岭”包括在内;而《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的“昆仑”必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必将今天的“秦岭”包括其内,从而有了“昆仑之阴”的记载。
故而,《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的“昆仑”并不是今天“昆仑”(昆仑山)的概念,其所指“昆仑”即是《山海经》中的“昆仑”,或者《山海经》中“昆仑”东部(西段)的“昆仑”,即现在“昆仑”(昆仑山)以东的秦岭。
还有,从“大夏”出发沿洛河而上到洛河源,其洛河“古道”即被秦岭高峰之草链岭阻隔,再无路继续西行,所以“昆仑之阴”之“昆仑”不可能是今天的“昆仑”(昆仑山)。
再者,《昆仑山脉》说:“现实的昆仑山在国家地理上,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东延青海境内,长达2500多公里。”
由此可见,《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的“昆仑”和《山海经》中的“昆仑”是一致的,而二者与今天的“昆仑”(昆仑山)的命名及各自所属地理范围是截然不同的。
今天的“昆仑”(昆仑山)在大秦岭之西,中间由于秦岭盘踞,无法和“大夏”相邻,伶伦造乐从今天洛阳为中心的河南西部的“大夏”出发,不可能抵达远在今天新疆、西藏等地的“昆仑”(昆仑山),不可能舍近求远,不可能舍秦岭求昆仑。故而“昆仑之阴”之“昆仑”只能是秦岭。
所以无论“大夏之西”,还是“昆仑之阴”所指方向和方位唯有今天秦岭大山腹地的洛南,而不会是跨过秦岭山脉之西的昆仑山,或者别的什么地方。
至此,如果说伶伦造乐不在洛南,又能在哪里呢?□郑金民
伶伦造乐雕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