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我看秦腔
□郝英
出生在渭北平原的我,记忆中的爸爸总是抱着一个宝石花牌的收音机,听着里面韵味悠长的唱段,嘴里哼唱着,还时不时地打着拍子、唱着那铿锵高昂的激情部分,很是陶醉……
妈妈告诉我,1975年爸爸退伍后,回到了家乡,在镇上的拖拉机站上班。收音机是爸爸上班后第一次发工资后,纠结了很久才下决心买的。每天下班回到家,他都要打开听秦腔戏。而我,就是在秦腔的熏陶下成长的,也渐渐地迷恋上了它。
那时,放学回到家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趴在刚下班回家吃饭的爸爸的后背上听秦腔戏。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妈妈说,我五岁时,就能哼唱一般的秦腔曲牌,包括一些简单的唱词。听得多了,只要演员第一句刚唱出来,我就能报出戏名,比如《三滴血》《柜中缘》《三回头》等等。好多经典唱段和唱词我都能背下来。每当我跟着哼唱时,爸爸总是为我点赞,妈妈也总是乐呵呵地夸我是“小戏精”。
镇上的戏园子要来唱戏了!消息传来,爸爸赶紧跑去打听,回来后便激动地给妈妈说:“咱们带上小英子去看戏吧,听说有郭明霞等好几个戏曲名家呢!”妈妈同意了,我开心地等待着去戏园子看大戏。
好不容易盼到了演出的日子,我和爸爸早早在戏园子里面占上了靠前的位置,摆了三个凳子。除过买戏票,爸爸还用平时省下来的零钱给我买了一个糖葫芦,给妈妈买了一小袋瓜子。不大一会儿,戏园子里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听说当晚是全本戏,有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着村民来的,还有喜欢看戏的戏迷骑着自行车跑了十几里路赶来的。开幕前小商贩的叫卖声、村民们的谝闲传、孩子们的追赶打闹声,好不热闹。
随着咚咚锵锵的开幕前锣鼓声的响起,秦腔戏曲《铡美案》开始了。幕布慢慢被拉起,演员们陆续出场了。包公铁面无私、秉公执法,铜铡下边不留情……看到动情感人处,戏园子里想起了阵阵喝彩声、鼓掌声,我更是看得热血沸腾,为包公的刚正不阿大声叫好。
每每看完一场戏,爸爸总要给我分析讲解戏曲演绎出的道理。他说《周仁回府》讲述的是周仁知恩图报、懂得感恩,而奉承东贪图钱财、卖主求荣而遭到世人唾弃;《三滴血》讲述的是善良的一家人被糊涂的县官枉自断案后活活拆散,最后一家人几经磨难、最终团圆等等。
日子虽然很平淡,可秦腔戏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多乐趣。
每到周末,爸爸从拖拉机站回到家时,我就缠着他给我讲他在部队的故事。爸爸告诉我,他们在江西九江当兵的时候(爸爸曾是一名海军),经常会去当地村民家里就近义务干活,帮年纪大的老人提水、洗衣服、买菜。遇到洪涝灾害,还会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帮助当地村民搬家到安全地带,所以当地人都很热情地称呼他们为“兵娃子”。村民们有时还专门包饺子,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因为爸爸吃苦肯干,在部队屡屡受到表彰,当地的一名老教师还把爸爸认了“干儿子”。
爸爸说老教师是一名共产党员,家里的吃用都很简朴,时常抽空给爸爸上党课,教育爸爸要做一名好军人、好党员。她还把省下来的钱定期寄给大山里的贫困学校,希望能帮助到那里的留守儿童。爸爸每次讲的故事,就像他讲秦腔戏曲里的故事一样,都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很是受益。我暗暗发誓,长大后,也一定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爸爸、我和秦腔戏——这是我人生路上一场丰盛、美好的阅历,让我一生都在回忆,回忆那秦腔的慷慨激昂,回忆爸爸的质朴,回忆儿时看大戏的乐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郝英
出生在渭北平原的我,记忆中的爸爸总是抱着一个宝石花牌的收音机,听着里面韵味悠长的唱段,嘴里哼唱着,还时不时地打着拍子、唱着那铿锵高昂的激情部分,很是陶醉……
妈妈告诉我,1975年爸爸退伍后,回到了家乡,在镇上的拖拉机站上班。收音机是爸爸上班后第一次发工资后,纠结了很久才下决心买的。每天下班回到家,他都要打开听秦腔戏。而我,就是在秦腔的熏陶下成长的,也渐渐地迷恋上了它。
那时,放学回到家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趴在刚下班回家吃饭的爸爸的后背上听秦腔戏。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妈妈说,我五岁时,就能哼唱一般的秦腔曲牌,包括一些简单的唱词。听得多了,只要演员第一句刚唱出来,我就能报出戏名,比如《三滴血》《柜中缘》《三回头》等等。好多经典唱段和唱词我都能背下来。每当我跟着哼唱时,爸爸总是为我点赞,妈妈也总是乐呵呵地夸我是“小戏精”。
镇上的戏园子要来唱戏了!消息传来,爸爸赶紧跑去打听,回来后便激动地给妈妈说:“咱们带上小英子去看戏吧,听说有郭明霞等好几个戏曲名家呢!”妈妈同意了,我开心地等待着去戏园子看大戏。
好不容易盼到了演出的日子,我和爸爸早早在戏园子里面占上了靠前的位置,摆了三个凳子。除过买戏票,爸爸还用平时省下来的零钱给我买了一个糖葫芦,给妈妈买了一小袋瓜子。不大一会儿,戏园子里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听说当晚是全本戏,有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着村民来的,还有喜欢看戏的戏迷骑着自行车跑了十几里路赶来的。开幕前小商贩的叫卖声、村民们的谝闲传、孩子们的追赶打闹声,好不热闹。
随着咚咚锵锵的开幕前锣鼓声的响起,秦腔戏曲《铡美案》开始了。幕布慢慢被拉起,演员们陆续出场了。包公铁面无私、秉公执法,铜铡下边不留情……看到动情感人处,戏园子里想起了阵阵喝彩声、鼓掌声,我更是看得热血沸腾,为包公的刚正不阿大声叫好。
每每看完一场戏,爸爸总要给我分析讲解戏曲演绎出的道理。他说《周仁回府》讲述的是周仁知恩图报、懂得感恩,而奉承东贪图钱财、卖主求荣而遭到世人唾弃;《三滴血》讲述的是善良的一家人被糊涂的县官枉自断案后活活拆散,最后一家人几经磨难、最终团圆等等。
日子虽然很平淡,可秦腔戏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多乐趣。
每到周末,爸爸从拖拉机站回到家时,我就缠着他给我讲他在部队的故事。爸爸告诉我,他们在江西九江当兵的时候(爸爸曾是一名海军),经常会去当地村民家里就近义务干活,帮年纪大的老人提水、洗衣服、买菜。遇到洪涝灾害,还会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帮助当地村民搬家到安全地带,所以当地人都很热情地称呼他们为“兵娃子”。村民们有时还专门包饺子,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因为爸爸吃苦肯干,在部队屡屡受到表彰,当地的一名老教师还把爸爸认了“干儿子”。
爸爸说老教师是一名共产党员,家里的吃用都很简朴,时常抽空给爸爸上党课,教育爸爸要做一名好军人、好党员。她还把省下来的钱定期寄给大山里的贫困学校,希望能帮助到那里的留守儿童。爸爸每次讲的故事,就像他讲秦腔戏曲里的故事一样,都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很是受益。我暗暗发誓,长大后,也一定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爸爸、我和秦腔戏——这是我人生路上一场丰盛、美好的阅历,让我一生都在回忆,回忆那秦腔的慷慨激昂,回忆爸爸的质朴,回忆儿时看大戏的乐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