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沐浴沟
白鹿原上,原先有东西走向的两条沟。相传这两条沟,都是远在长安古城筹建之前形成,当时的统治者选调全国风水先生四处观察,把白鹿原地下的两条鲸鱼误看为龙脉,确定在这个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居高临下、攻守兼宜的地方建立都城。遂在白鹿原四周埋石以作标志,准备不日择吉动工。两条鲸鱼得此消息后,在天神的帮助下,连夜逃跑,北边的雄鲸鱼向西逃往灞河,南边雌鲸鱼向西南逃往浐河,他们先后游到渭河后,共同游入东海,获得了自由。由于两条鲸鱼的逃走,致使平坦的白鹿原陷出两条鸿沟。统治者大失所望,只好把城址改移在现在的西安。因此,后来人们就把这两条沟,叫作“鲸鱼沟”。
白鹿原上本来有南北两条鲸鱼沟,但现在人们只知道有一条鲸鱼沟,那另一条鲸鱼沟在哪里呢?
现在人们参观游览的鲸鱼沟就是白鹿原北原狄寨那条沟。而南边那条鲸鱼沟位于白鹿原南原东部的前卫镇西南方向,但几乎被人们遗忘,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它改名为“沐浴沟”,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白鹿原南原这条鲸鱼沟,后来易名为“沐浴沟”。这名字的来历,据传源于武德六年,唐高祖李渊在沐浴沟西岸修造神尧山庄,专供皇家休闲洗浴,因而得名“沐浴沟”。
沐浴沟的源头始于蓝田县前卫镇西边的杜沟村,这里属于鱼的尾部,沟窄且浅,越往西越深越宽。从杜沟向西延伸,经过王庄、阴坡子、田湾村、布村,沐浴沟从这里向南拐弯,到南边候村就是沐浴沟的最西边沟口。途中经六座村庄,其长度7.5公里。沐浴沟主沟流向由东向西再向南,一沟两岸分属两地管辖,北岸属蓝田县,南岸属长安区。
沐浴沟最宽阔的地段在田湾沟段,因为在这里,沐浴沟北边多了两个沟岔,也就是分支。一支由田湾村东头,向西南延伸约一公里长的沟道与主沟汇合。另一分支由布村村东,向南延伸,约一公里后与田湾沟及主沟汇合,形成了最广阔的沟域。
沐浴沟越往西沟越深,沟底有一条河,是由沿途众多小水泉汇聚而成。冬天河水较小,河面较窄。但是夏天如遇暴雨或秋季的淋雨天气,原上的雨水大量倾泻沟内,河水猛涨,有的河段水面宽度会达到六七米。上游靠近河边人家的房屋、畜舍常被洪水冲毁,下游有些会游泳而且胆大的小伙子,会趁此时从滔滔洪水中,捞取冲下的木料或猪羊等物。
这条河千百年来滋润着沟两岸的土地,浇灌着沟里的庄稼、果园、竹林和大片大片的芦苇,养育着沟里居住的村民。20世纪70年代,阴坡子在中游修建了一座水库,候村在河的下游修建了一座水库,利用沐浴沟的河水浇地,使不少人受益。
候村那座水库竖起一个牌子,名为“沐浴沟水库”。许多人看到这个牌子才恍然大悟,自己长期以来心目中的“母鱼沟”或“木鱼沟”,原来是“沐浴沟”这三个字。因为长期以来,沿沟而住的人,都知道叫这个名字,但具体是哪三个字,大多数人弄不清楚。有人写成“母鱼沟”,有人写成“木鱼沟”。其实,叫作“母鱼沟”是有道理的。因为传说中被困于白鹿原的两条鲸鱼,北边的是一条雄鲸鱼,南边的是一条雌鲸鱼。也有称为“北边鲸鱼小伙”“南边鲸鱼姑娘”,因此南边确实是条“母鱼”,叫作母鱼沟是合乎情理。
沐浴沟的这条河,扮靓了沐浴沟,可说是有山(原)有水。沟壑纵横,芦苇、翠竹成林,各种树木漫山遍野。这样的美景连唐高祖李渊也眼红,在这里建起了“神尧山庄”,成为皇室游玩沐浴之地。
这条河因为地形高低不同,河床有高有低,河面有宽有窄,也形成一些瀑布和深水潭,成为沟内主要景致,也是人们观赏、游泳和戏水的好地方。原来沟里还住着不少人家,在沟里种地,栽植果树,挖野生的中草药,用沟里的芦苇打席,编席包卖钱为生。但是自从国家号召“退耕还林”以来,沟里人大都搬迁到了原上,现在沟里很少人有人居住了。
沟内人家世代的生活饮用水都是沟底甘甜的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百年来滋养着此地居住的村民。
两岸沟坡上,树木植根在坡坡坎坎上,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就成了鸟儿们生存繁衍的天堂。空中不时有各种鸟儿飞翔,芦苇荡里不时传出各种美妙的鸟鸣。有一年夏天,我在沟里割草,突然遇到了一只野鸡带着一窝野鸡娃,老野鸡见人逃命飞走了,七八个小野鸡娃连跑代滚地在草窝里乱钻,被我抓到了5只。但那野鸡娃野性十足,“宁死不屈”,喂它虫子,小米、苞谷糁它都不吃,家里人怕把它们饿死,让我赶快又放回到了沟里。
在田湾沟住人的第二个平台上,靠崖根下有一排低矮的房子,身后都是土窑洞,住着七八户人家。东边有一个著名的窑洞“居士堂”,是一处宗教活动场所。这里是围墙围成的一个小院,院内并排有3孔窑洞,两边较小是居士们的生活居室和厨房,中间一孔大窑洞就是他们的会议厅,也就是诵经、举办法会活动的地方。
这个小院里长年住着几位居土,院落、窑洞干净幽静,给人一种神秘感。经常有外地居士来此举办法会,就在那孔特大的窑洞会议厅里。这孔窑,比老百姓住的窑至少大一倍,宽约8米,窑深约30米,外边的光线照不到最里边去,白天也必须点灯。
有一年过春节时,我随大人们去居士堂拜年,看到最里边有个台阶上塑有佛像,点着很多蜡烛和香火,居士们穿着他们做法会的衣帽,吹打着乐器,奏出很好听的音乐,在里边诵经。进来的外人再多,念经的居士们不为所动,照念不误。很多大人进去拜佛,更重要的是欣赏居士们念经。
我们村田宝珊的五伯父名叫田兴智,就是该居士堂的一名居士。他是个医生,一辈子以医术普济众生,积德行善,在乡党们中间德高望重。老人去世后第3天,居士们在他家门口的大场上搭起法台,当晚30多名从外地聚来的居士,排成长队,为老汉做法会。门口到法台的通道两边,高挂着几十盏白色的灯笼,法台上一排排蜡烛闪亮,把场里照得亮堂堂。四面八方来观看念经的观众人山人海,那可是白鹿原上史无前例的一次宗教法事活动。
这个居士堂在2000年前后因崖垮而窑塌,居士们也四散而去了,居士堂永远成了人们的记忆。
2013年西安修了条南横线,后改名“终南大道”,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4县连通了。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于白鹿原上人来说,这真是世代做梦都在期盼的事,千载难逢,终南大道就是从沐浴沟上白鹿原的。为了修4车道的公路,满足路基宽度,把沟北坡沿路从上往下用挖掘机削了几十米,大量土方倒向沟底,沟里很多地方被覆盖填埋,原来的高窑、滴水崖,连那居土堂遗址都看不到了。
我离开家乡60多年了,但小时候在沐浴沟割草、摘樱桃、摘酸枣、柿子,在山坡上挖芋奶奶(蕨麻),拔甜甜(菅草根),在河渠逮鳖、捉螃蟹,拔水芹菜让妈妈做浆水菜,吃搅团鱼鱼的事,仍历历在目,永远抹不掉,也挥不去。□田玉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白鹿原上,原先有东西走向的两条沟。相传这两条沟,都是远在长安古城筹建之前形成,当时的统治者选调全国风水先生四处观察,把白鹿原地下的两条鲸鱼误看为龙脉,确定在这个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居高临下、攻守兼宜的地方建立都城。遂在白鹿原四周埋石以作标志,准备不日择吉动工。两条鲸鱼得此消息后,在天神的帮助下,连夜逃跑,北边的雄鲸鱼向西逃往灞河,南边雌鲸鱼向西南逃往浐河,他们先后游到渭河后,共同游入东海,获得了自由。由于两条鲸鱼的逃走,致使平坦的白鹿原陷出两条鸿沟。统治者大失所望,只好把城址改移在现在的西安。因此,后来人们就把这两条沟,叫作“鲸鱼沟”。
白鹿原上本来有南北两条鲸鱼沟,但现在人们只知道有一条鲸鱼沟,那另一条鲸鱼沟在哪里呢?
现在人们参观游览的鲸鱼沟就是白鹿原北原狄寨那条沟。而南边那条鲸鱼沟位于白鹿原南原东部的前卫镇西南方向,但几乎被人们遗忘,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它改名为“沐浴沟”,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白鹿原南原这条鲸鱼沟,后来易名为“沐浴沟”。这名字的来历,据传源于武德六年,唐高祖李渊在沐浴沟西岸修造神尧山庄,专供皇家休闲洗浴,因而得名“沐浴沟”。
沐浴沟的源头始于蓝田县前卫镇西边的杜沟村,这里属于鱼的尾部,沟窄且浅,越往西越深越宽。从杜沟向西延伸,经过王庄、阴坡子、田湾村、布村,沐浴沟从这里向南拐弯,到南边候村就是沐浴沟的最西边沟口。途中经六座村庄,其长度7.5公里。沐浴沟主沟流向由东向西再向南,一沟两岸分属两地管辖,北岸属蓝田县,南岸属长安区。
沐浴沟最宽阔的地段在田湾沟段,因为在这里,沐浴沟北边多了两个沟岔,也就是分支。一支由田湾村东头,向西南延伸约一公里长的沟道与主沟汇合。另一分支由布村村东,向南延伸,约一公里后与田湾沟及主沟汇合,形成了最广阔的沟域。
沐浴沟越往西沟越深,沟底有一条河,是由沿途众多小水泉汇聚而成。冬天河水较小,河面较窄。但是夏天如遇暴雨或秋季的淋雨天气,原上的雨水大量倾泻沟内,河水猛涨,有的河段水面宽度会达到六七米。上游靠近河边人家的房屋、畜舍常被洪水冲毁,下游有些会游泳而且胆大的小伙子,会趁此时从滔滔洪水中,捞取冲下的木料或猪羊等物。
这条河千百年来滋润着沟两岸的土地,浇灌着沟里的庄稼、果园、竹林和大片大片的芦苇,养育着沟里居住的村民。20世纪70年代,阴坡子在中游修建了一座水库,候村在河的下游修建了一座水库,利用沐浴沟的河水浇地,使不少人受益。
候村那座水库竖起一个牌子,名为“沐浴沟水库”。许多人看到这个牌子才恍然大悟,自己长期以来心目中的“母鱼沟”或“木鱼沟”,原来是“沐浴沟”这三个字。因为长期以来,沿沟而住的人,都知道叫这个名字,但具体是哪三个字,大多数人弄不清楚。有人写成“母鱼沟”,有人写成“木鱼沟”。其实,叫作“母鱼沟”是有道理的。因为传说中被困于白鹿原的两条鲸鱼,北边的是一条雄鲸鱼,南边的是一条雌鲸鱼。也有称为“北边鲸鱼小伙”“南边鲸鱼姑娘”,因此南边确实是条“母鱼”,叫作母鱼沟是合乎情理。
沐浴沟的这条河,扮靓了沐浴沟,可说是有山(原)有水。沟壑纵横,芦苇、翠竹成林,各种树木漫山遍野。这样的美景连唐高祖李渊也眼红,在这里建起了“神尧山庄”,成为皇室游玩沐浴之地。
这条河因为地形高低不同,河床有高有低,河面有宽有窄,也形成一些瀑布和深水潭,成为沟内主要景致,也是人们观赏、游泳和戏水的好地方。原来沟里还住着不少人家,在沟里种地,栽植果树,挖野生的中草药,用沟里的芦苇打席,编席包卖钱为生。但是自从国家号召“退耕还林”以来,沟里人大都搬迁到了原上,现在沟里很少人有人居住了。
沟内人家世代的生活饮用水都是沟底甘甜的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百年来滋养着此地居住的村民。
两岸沟坡上,树木植根在坡坡坎坎上,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就成了鸟儿们生存繁衍的天堂。空中不时有各种鸟儿飞翔,芦苇荡里不时传出各种美妙的鸟鸣。有一年夏天,我在沟里割草,突然遇到了一只野鸡带着一窝野鸡娃,老野鸡见人逃命飞走了,七八个小野鸡娃连跑代滚地在草窝里乱钻,被我抓到了5只。但那野鸡娃野性十足,“宁死不屈”,喂它虫子,小米、苞谷糁它都不吃,家里人怕把它们饿死,让我赶快又放回到了沟里。
在田湾沟住人的第二个平台上,靠崖根下有一排低矮的房子,身后都是土窑洞,住着七八户人家。东边有一个著名的窑洞“居士堂”,是一处宗教活动场所。这里是围墙围成的一个小院,院内并排有3孔窑洞,两边较小是居士们的生活居室和厨房,中间一孔大窑洞就是他们的会议厅,也就是诵经、举办法会活动的地方。
这个小院里长年住着几位居土,院落、窑洞干净幽静,给人一种神秘感。经常有外地居士来此举办法会,就在那孔特大的窑洞会议厅里。这孔窑,比老百姓住的窑至少大一倍,宽约8米,窑深约30米,外边的光线照不到最里边去,白天也必须点灯。
有一年过春节时,我随大人们去居士堂拜年,看到最里边有个台阶上塑有佛像,点着很多蜡烛和香火,居士们穿着他们做法会的衣帽,吹打着乐器,奏出很好听的音乐,在里边诵经。进来的外人再多,念经的居士们不为所动,照念不误。很多大人进去拜佛,更重要的是欣赏居士们念经。
我们村田宝珊的五伯父名叫田兴智,就是该居士堂的一名居士。他是个医生,一辈子以医术普济众生,积德行善,在乡党们中间德高望重。老人去世后第3天,居士们在他家门口的大场上搭起法台,当晚30多名从外地聚来的居士,排成长队,为老汉做法会。门口到法台的通道两边,高挂着几十盏白色的灯笼,法台上一排排蜡烛闪亮,把场里照得亮堂堂。四面八方来观看念经的观众人山人海,那可是白鹿原上史无前例的一次宗教法事活动。
这个居士堂在2000年前后因崖垮而窑塌,居士们也四散而去了,居士堂永远成了人们的记忆。
2013年西安修了条南横线,后改名“终南大道”,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4县连通了。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于白鹿原上人来说,这真是世代做梦都在期盼的事,千载难逢,终南大道就是从沐浴沟上白鹿原的。为了修4车道的公路,满足路基宽度,把沟北坡沿路从上往下用挖掘机削了几十米,大量土方倒向沟底,沟里很多地方被覆盖填埋,原来的高窑、滴水崖,连那居土堂遗址都看不到了。
我离开家乡60多年了,但小时候在沐浴沟割草、摘樱桃、摘酸枣、柿子,在山坡上挖芋奶奶(蕨麻),拔甜甜(菅草根),在河渠逮鳖、捉螃蟹,拔水芹菜让妈妈做浆水菜,吃搅团鱼鱼的事,仍历历在目,永远抹不掉,也挥不去。□田玉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