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91期:第04版 秦风

高考之后,看看古人如何公布成绩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23年高考结束,即将揭晓成绩。其实,与现今的高考一样,中国古代的“高考”——科举,“放榜”之日,也是万千学子们最企盼、心情最复杂的日子。那么,在古代交通信息都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考试结果究竟采取什么方法来公布?古人又如何能得知?金榜题名这一人生大喜又该如何庆祝?

“放榜”出结果

古代科举考试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放榜也称“放牓”,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可以查询分数的时代,放榜是莘莘学子们了解自己成绩的唯一途径。在古代,放榜日可谓读书人的重要节日,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每年二月,是唐代进士的放榜时间,放榜地点就在礼部南院的东墙之下。古语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古代,无论多大年纪,只要考中了进士,就代表着有了出仕做官的资格,这对那个年代的学子们而言,就是锦绣前程的起点,就和现在参加高考被名校录取一样。

由于进士科较难考,所以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受到更多关注。进士科发的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所谓虚榜,就是一份没有录取者姓名的“榜”。

除了张榜公布,明清时期还会将高中进士的“捷报”,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

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宋代还采取了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后来随着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这些新进士的名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唐《通典》载:“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浃辰”就是十二天,就是说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了。

“雁塔”去“题名”

唐代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常常要去大雁塔题名,进士们推举擅长书法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题写在大雁塔的墙壁上,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

最早开启题名先河的是张莒,唐中宗神龙年间,寒窗苦读多年又极富抱负和才华的张莒,金榜题名后春风得意,与几个同日中榜的朋友一起到长安城南的大慈恩寺游览,并信步登上寺内的标志性建筑——大雁塔,在塔壁上龙飞凤舞地题下了“新科进士张莒”六个大字,并署上日期。几个同行的朋友目睹之后,都佩服张莒的胸怀气度,于是纷纷效仿,在张莒的名字后都题上自己的名字“新科进士某某”。

张莒首开“雁塔题名”先河之后,每当科举考试放榜,新科进士们都会云集大雁塔,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大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白居易,他27岁中进士,一时意气风发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谓风光无限。

后来大慈恩寺的僧人们为了保护大雁塔,就在塔下修建了一座“题名阁”和一条“题诗廊”,专门用于让新科进士们题名赋诗。“雁塔题名”渐渐流行开来,最后竟成为唐朝最为时尚的一种“潮流”,“雁塔题名”也逐渐成为科举高中的代称。

科举“四宴”庆

对于正值高考的学子来说,“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都盼望着能够金榜题名,当万千学子如愿以偿接到各大高校抛来的“橄榄枝”时,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示庆祝。或游山玩水,舒缓心情;或大宴宾客,一醉方休……

古人也不例外。在古代,金榜题名代表着无上荣耀,从每年新科进士放榜后,到正式入朝为官之前,宴饮不断,包括皇帝赐予新科进士的宴会、家族亲友的贺喜宴、新科进士之间的闻喜宴等等。

鹿鸣琼林,鹰扬会武,是古代“高考”——科举的“四宴”,其形制庄重考究,参与宴会的人员也通常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其中鹿鸣宴,因宴会上要吟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是为乡试后的新科举子设立的“乡饮酒”宴会,设于乡试放榜次日,由地方官吏主持,参加人员包括新科举子和考场工作人员等;琼林宴,是为殿试后的新科进士设立的宴会;鹰扬宴和会武宴,则是分别针对武科乡试、殿试放榜的宴会。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古人金榜题名之后,还有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等活动。

其实,无论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现今的高考,古往今来几千年的岁月,变的是社会环境与考试形式,不变的是无数青年投身国家建设中的波澜壮阔。大家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庆祝自己金榜题名,其中也夹杂着百味杂陈的青春散场,为亲朋好友、师长同窗留下久久回味的时光记忆,并在推杯换盏、游山玩水间展望未来,策马扬鞭开启全新的人生征程。□杨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