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98期:第04版 秦风

祖孙皆廉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自古以来,在洋县为官者不胜枚举,但大多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明朝中后期在洋县任职十六年之久的姚如松、姚诚立祖孙,却留下了勤政爱民的佳话。他们革除弊政,官声显著,不仅洋县地方志书有专记,而且作为廉吏被百姓称颂至今。

姚如松,山西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人,明嘉靖年间任洋县县丞,先后辅佐五任县令,清廉刚直,行政简约,经常深入民间访问疾苦,尤其重视兴修水利,素有政声。“松牧民,黎庶饱食,民心悦服”。后考功擢升甘肃通渭县令,洋民“夹道送别,为之泣下”。在通渭令任上,“以勤廉著称,尤体恤民生,为父老拥戴。”嘉靖末,因姚如松外孙许贡任职吏部考功司,为避嫌疑,松上疏“托病请辞”,还乡教授蒙童儒学,病卒。

后姚如松之孙姚诚立万历二十九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1-1606年)任洋县知县。诚立赴任之日,军民闻诚立乃姚如松之孙,百名皓首父老跪迎道旁,曰:“不意六十载后再沐姚公恩德。”诚立闻之,益为动容,慷慨涕零,长揖而拜,携父老同归。

姚诚立矢志秉承先祖遗风,廉洁抚民,劝课农桑,治洋五年,自捐俸禄疏浚水堰,作书教化百姓,弘扬儒学,乡野“诉讼不起”“士庶无不诚服”“考功汉南诸府县第一”。后历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川北分巡兵备道参议、四川布政司参政、广东按察使、粤西按察使等职。崇祯十年(1637年),姚诚立致仕还乡,有贤名,作《河东盐池赋》,文采不凡,气象万千。崇祯十二年(1639年)卒于乡,葬于今运城市盐湖区杜家村。

姚氏祖孙为官期间,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经常微服私访,借宿民宅或寺院,向民间征询治政弊端,走遍了洋州的山山水水。

距洋县城西二十里有一处明朝皇家寺院智果寺,寺内大殿左侧墙壁中镶嵌一碑,上书《宿智果寺四首》,就是姚诚立下乡察访民情夜宿智果寺而作的四首七律诗。他在诗中流露出爱民忧民的一片赤诚。

姚诚立创修麟经阁,用来陈设儒家经典,并赋《麟经阁题屏》诗,鼓励士子勤学上进;在学宫门口刻石立碑,亲笔书写“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并在整顿吏治的基础上,与乡贤耆老共商,亲自撰写《洋民家训》和《作民要诀》,由乡贤宣讲,弘扬美德,敦睦乡里,教化人心,维护秩序,做到妇孺皆知。《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载:“至诚立令洋,劝学兴农,敦睦修礼,风物为之一变,守礼让而重廉耻,崇耕读而弃陋俗,物阜民丰,文教昌盛,如汉上大郡矣。”

万历三十年(1602年),姚诚立将县城东关的蔡侯祠迁至龙亭蔡伦墓前重建,颂扬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伟大功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尤为重要。洋县遗留至今的明清民国修缮水利刻石碑多达20余通。明代治堰,当推姚氏祖孙,他们问计于民,实地筹划经年。尤以诚立为最,捐献俸银,亲临监工,与河工同住,首创分水筑堰之法,滋润良田无数,惠及桑梓万民。

姚氏祖孙在洋县任职期间,克己奉公,清廉自守,调离洋县时“一文不取、一匹老马、一担粗衣”而已。有人仿宋韩公父子(即北宋韩亿、韩缜)袭美堂故事,作继美亭于县治前,立石以纪其盛云:“……公之清、之勤、之德、之明姑不论,论其著者,即其疏水利而奠民食,法讼师而去政梗,封龙亭之墓以报有功,崇武安之祀以表节义。折彼邻大吏之虐焰,而罢审编之害,何者非功哉!洋之民,迄于今,既庶而富,教而有礼。井井纶纶,称首善于江汉者,伊谁之遗也,不祀何以解诸大夫悲思?敢固请,以无失古者有功而祀之义。”

《继美亭碑记》碑文撰写者杨明盛与姚诚立是同科进士,洋州人,为人正直,不避权贵,曾短暂担任滋阴知县。《万历实录》记载,杨明盛因截回宦官侵吞之民财,并弹劾“宦官专权”,被罢官后返乡,与姚诚立关系甚笃,参与谋划县政。

四百多年后,我们再读《继美亭碑记》,一位心系苍生、敢于碰硬、清廉执事、尊崇圣哲的能员干吏形象跃然纸上,怎能不使人追慕先贤、心生感佩?□靳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