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00期:第04版 读书

字里行间见情怀

——读卫建宏散文集《漫泉咏叹》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古人讲,“文为心声”,我一直认为,文章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一个人平常与人交往,多多少少都会带一些面具,这是人性使然,更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必须遵守公共道德秩序的需要。但是一个人写作的时候,就是他打开心灵的时候。他是为自己打开,不打开心灵,他就无法深入地思考,就无法写作;他也是为读者打开,不打开心灵,他就写不出真情,就无法打动读者。所以你想了解一人,最便捷的是读他的文章。

和建宏先生认识多年了,虽多有交往,但并不十分了解,对他的写作情况更是知之甚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他在《渭南晚报》发表的几篇写古村落的文章。而对他其他的写作情况不甚了了,加之他所在的澄合矿务局和地方上交集少,平常很少见到他写的其他文字,我便以为他可能忙于公务,平常并不写作。及至仔细翻开他最近出版的散文集《漫泉咏叹》,才知道他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写作了,文章大多发表在《澄合矿工报》和当时的《澄城报》上,最近的文章距今也有五六年了。他不但很早就从事写作,而且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就如他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写的,“一个时期倘若没有写上那么一两篇短文,情绪就很焦躁,精神就会很不宁”。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收录文章九十余篇。《寻访西河》是这本书的第一篇,也是写得最早的一篇。就是从这篇文章,我觉得他不但很早就有写作的自觉,而且有文学的潜质。这篇文章记述了寻访西河的艰辛、迷茫之后,在结尾处用“不经历风雨,岂能见彩虹?”归纳出文章的主旨,一下子把具体的寻访西河的艰辛,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感悟,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通过事给人以启发,引起人思考。这样的感悟现在看起来可能很平常,但是,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青年,能够有这样文学的自觉,我以为是很难能可贵的。

从第一篇开始一篇一篇向后读,便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和他一起感受春天里樱花的美好,欣赏红杜鹃的热烈、合欢花的浪漫,体味冬雪秋韵给人的启迪和思索。和他一起见证岁月深处那些工作和生活的足迹,一起走进他的故乡,找寻祖籍地,感受母亲河,看家乡变化,与历史里的乡贤先哲对话;一起感悟人生,思考世道人心,一起在故土乡愁里感动,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品尝人间百味。在这些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笔下,矿山的女人是矿山永恒的春,她们脱下工作服,扭动的腰肢能“带走人群中一束束目光”。两只偶然飞入他办公室的麻雀,勾起了他对麻雀命运的忧虑和思索,激起了他对麻雀拼死一搏也要追求自由的敬仰。老家的一棵老槐树能牵动他无限的情思,硬是托人协调,把母亲已经收了定金,买方尚未挖走的老树保留了下来。一条已经干涸的漫泉河让他想起了漫泉秋月的诗意和浪漫,更加寄托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怀恋。一只名叫“哈哈”的小狗在家人们的轮换饲养下,与每个人都有了感情。他用轻松活泼的笔触把这些感情记录下来,让读者也喜欢上了“哈哈”。如此等等,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的无不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无不是作者朴素情怀的自然流露。

大凡写作者没有大视野、大情怀,眼睛只盯着小我,是难以写出好作品的。从建宏先生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有大胸怀、大视野、大境界,对生活对事物对社会有大思考、大忧患、大关照。

一场冬雪,让他联想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发对他所在企业发展的反思,联想到经济新常态下,人们更应该“静下心来过一过少了喧嚣和浮躁的日子”。唐装的盛行让他想到国家的发展壮大,更让他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倍感自豪。从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他看到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他充满激情地写下了《世界的中国》。近几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作者所在的煤炭企业发展也历经波折,同时也对包括作者在内的每一位干部职工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自然也引发了他对企业发展的思考,于是成就了这本书中《澄合的2009》《澄合人的福祉》《咬紧牙关,迎着困难上》等与企业发展有关的系列文章,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一本书就是一方天地,一本书就是一个心灵世界。建宏先生这本书里的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将近30年,内容更是涵盖广泛。这方天地很宽,这个心灵世界很大,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领悟的更是皮毛,匆匆写下这些文字,远谈不上感悟或者体会,更算不上评论,只是一种表达对建宏先生敬佩之情的方式。□王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