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66期:第04版 憩心亭

五上华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罗锦高

1983年夏,韩峪中学组织教师上华山。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年轻脚力健。

进了玉泉院,我好奇心特强,贪看古木寺庙、碑刻古迹,尽享林阴清风,鸟语蝉唱。进入山谷,高低峰崖,仿佛一下子收拢而来,陡增几分压迫感。沿途泉声亮亮柔柔,平添许多淡定。上到千尺幢、百尺峡,抬头一线天,俯身脸面近石阶,整个人紧贴裂缝石峡慢慢移动。手抓铁链,不敢丝毫松劲,有时得四肢并用,边歇气边欣赏奇妙风光。不时遇到挑山工,一担两头捆绑重物,压得他青筋暴突、汗如雨下,我们无不侧身避让,心生敬畏,面对如此下苦讨生活之人,我们还有什么辛苦可言。

上到北峰,视野异常开阔,雄奇之景扑面而来。那时北峰寺庙尚未重建,只可看到古寺庙残垣断壁、荒草滋生。经苍龙岭风光无限,俯视左右皆壁立千仞深不见底,赶紧收回目光,只看脚底石阶心方坦然。从远处看,行人如在刀刃上游走。当晚宿东峰庙内,挤睡地铺,待次日看日出,遗憾的是云层太厚,只看到光穿透云海,变为夺目霞光。当日游东西南诸峰返回北峰,看到一群来自西安的学生爬在斜壁石坡上,像许多青蛙爬壁,不敢蹲不敢坐,个个面露惧色。两个领队老师反复提醒:“别慌,不要乱动……”我们无不为他们捏把汗,私下里嘀咕:这老师简直吃了豹子胆。如今,每每忆起当时情境都觉后怕。那时旅游业才刚起步,许多安全设施还没有到位,怎叫人不担心。

一年后,我调回城里一所中学,与同事重游华山。

1989年暑假,我又随妻子所任教中学的教师再上华山。这次登临,心劲儿更大,一路有妻子相伴,有熟悉朋友说说笑笑,觉得山路并不难行。上山下山,我充当了老婆的服务员,遇陡壁石阶,我充当“小型拖拉机”,抓着她的手半拖半拽;下台阶,我便成了她的“结实拐杖”,让她扶我肩膀慢慢往下挪步。上到东峰,寺庙里外住满了人。我们只好在坡地背风处倚壁半躺。我们宿在松树底下,月色撒落一地,举目四望,万千峰峦,如在朦胧中拔节生长,试图争相抓挠那半轮明月。大伙只打了几盹,东方初见曙色。“太阳出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东方红光乍露,冒出一点火星,紧接着吐出一瓣橘红,我们早已伸开双臂做拥抱状。

2011年秋,随旅游团队一日游,三十多人同行,出于一天时间所限,事先制定了步行线路。上到北峰,等人到齐休整队伍,到目的地中峰再返回北峰。途中多数同行落下,零零散散歇坐路旁不肯再走,到达中峰时只有我们七人。

掉头返回北峰,当中有十多人提前乘缆车下山,其余人沿东面皇甫峪新开辟的天梯蜿蜒而下,有人说这儿的陡峭绝壁,就是当年解放军智取华山以长钩麻绳捷足先登处。只有当今利用现代科技设备,才能在万丈绝壁处开辟出路来。

沿途我们双手抓牢铁链,侧身往下挪步,虽无上山吃力,但腿脚打战,细汗涔涔。到沟底,许多同伴坐景交车出山。而我和一个驴友竟犯了傻,选择走路出山,不知走了多长时间,才出山口。我俩累得精疲力尽,一上大巴再不想动弹。

2016年春末,随友自驾游,把车子停在山口,暗自庆幸阴凉天气,登山清爽,快到回心石,天气突变,云脚低垂,飘起毛毛雨,意欲原路返程,但心不甘。山谷间雾气漫漶上来,一起风,那成群白雾像受了惊似的涌向崖头。到北峰巅,饱览了苍山云海。云雾翻腾,竟把无数峰顶、石柱、古松断崖推向梦幻之中。要是在冬天积雪天上来,想必又是另一番雄奇景象。

攀登华山险峰,不光饱览自然风光、领略人文精神,也是自我勇气、意志力、体力及年龄的挑战。我的一位医生朋友,每年与骑友从临潼骑行到华山脚下,再徒步登临,已坚持二十多年,虽已退休,但身体结实得像小伙子。我准备在七十或八十岁左右,再上华山诸峰,胡诌一句自勉:人生何惧桑榆晚,敢登绝顶再少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