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23期:第04版 百味

拧火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田玉成

父亲爱抽旱烟,不论是在村里串门、下地劳动,旱烟袋迟早不离身。

晚上睡觉也有烟瘾,睡在被窝里还要抽一锅子,半夜醒来再抽一袋烟。随着他一口一口地吸,屋子里一闪一闪地亮。抽完后,还要在炕沿的砖头上“梆梆”地磕烟灰,把楼上的老鼠吓得扑通扑通地疯跑,有的甚至从房梁上摔到了地上。

外出赶集、上会,旱烟袋不是噙在嘴里,就是别在腰带上、插在衣领里。那支烟包随着他的脚步左右摇摆,经常不是丢烟袋,就是丢烟包。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点灯、做饭点火用的火柴是外国造的,所以叫“洋火”。洋火价格很贵,老百姓用起来都很节省。但是父亲抽烟很费火柴,有时抽一袋烟,就得划几根火柴。

父亲会种旱烟,他抽的旱烟只有烟叶,不含烟杆。因为抽的是自己种的,村里一些人以为老汉的烟没掏钱,是白来的,因此经常蹭他的旱烟抽。有人没烟了就跑到我家和我父闲谝,抽着不掏钱的好烟,一谝半晌午,烟灰磕一堆,火柴把扔一地,过足烟瘾,屁股一拍回家去了。我母亲做饭时一看,刚买的一盒火柴,只剩下几根了,地上又是一片狼藉,就嘟囔着抱怨父亲抽烟费火柴,还得打扫卫生,有时两人便为此争论起来。

父亲也知道自己抽烟的毛病不好,光种烟的那三四分地,一年也少打一二斗粮食,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里,这也是很大的损失。买火柴也花不少钱,可是他烟瘾大,戒不掉。

父亲也想办法节约火柴,这就得拧火绳。每年秋季,都用野蒿和苞谷胡子(玉米棒上的须)拧成火绳,晒干后供抽烟点火用。

父亲拧火绳多年,练成了一把好手。先说用野蒿拧火绳,我家房子旁边有一个很大的树园子,树周围长满野草,其中黄蒿最多,这黄蒿就是父亲拧火绳的好原料。秋天,父亲趁农活不忙的时候,在园子里割几堆黄蒿,放在地上晒,等晒蔫软后,便拿个小凳坐在院子里开始拧火绳。

先把几根黄蒿放在一起,拧成一股,然后从中间折回,分成两股,起头拧绳。一只手捏着绳头,一只手把两股分支分别拧转上劲,再把两股拧在一起,形成指头粗的草绳。这是费时且单调的活儿,但父亲为了抽烟,却能耐着性子,半天都用来坐着拧火绳。

再说用玉米须拧火绳,方法和黄蒿一样,但玉米须柔软,拧起来方便多了。秋天剥玉米壳,再剥出一堆堆玉米须,父亲都用心收集起来,在雨天不能下地干活时,就坐在屋里拧玉米须火绳。

父亲每年要拧一百五十多条一两米长的蒿草和玉米须火绳,拧好晒干打捆,挂在屋檐下,用时抽出一条点上火,抽烟就用火绳点不用划火柴了。父亲拧的火绳很紧,点火后燃烧始终不散也不灭,这是他的绝活。

蒿草绳燃烧起来有时会火花乱迸,并有响声,草香味便溢到屋里屋外。父亲要是出外办事时间长,临走便把火绳压灭;如果在家,火绳就一直燃着,方便随时点烟。

记得有一次他临时有事外出,就顺手把火绳挂在门闩上,等他回来发现火绳着过的地方,把门板烧出一条烙印,还好没造成火灾,从此后,父亲再也不敢把火绳随便乱挂了。

回想起这件事,有人可能不理解,一盒火柴能值几个钱,还费那么大劲拧火绳。你可不知道,那时老百姓到哪儿能挣来一分钱?“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话,现在的人们可能不相信。可是在70年前,那可是人们天天亲身感受,那是真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