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45期:第04版 读书

一部有深度研究的纪实文学力作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近日,在《延河》2023年第10期,看到柏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金戈铁马笔底收——杜鹏程与〈保卫延安〉及他的文学创作》,此乃作者积30年而完成的一部书稿,选发了其中重点章节3万余字,先在杂志上刊出。

从文中可以看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就与杜鹏程相识并交往,可以说作者对杜鹏程是十分了解的。不仅如此,作者大量阅读了杜鹏程所有作品及其研究成果,因此正如杜鹏程评价我的大学恩师赵俊贤先生的研究专著《论杜鹏程的审美理想》所言:“真的不是一般评论,而是有深度的研究,难能可贵。”可以说,该文是一部有深度研究的纪实文学作品。

难能可贵之一,首先在于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作为长期从事文学研究的作者,在写作之前,做了许多案头工作,充分占用有关史料和资料。为了撰写这部纪实文学,他说:“重新阅读了杜鹏程几乎所有的著作,也阅读了不少学者、文艺评论家在不同时期的文章或者专著。”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加感到在文学事业上,确实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老老实实地犹如攀登陡峭的山峰,半步或者一步步往前走……杜鹏程就是这样的攀登者。他在高耸的文学青山上,用手中的沉重的锤子在开凿、在打造自己理想的文学形象,构成完整的文学世界。这样的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澎湃着内心的激情,绚丽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不只科学如此,文学也是如此。马克思当年在隆冬的布鲁塞尔夜以继日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滚烫的咖啡马上就冰凉了,他不断点燃香烟,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突然停笔,起身绕着书桌踱步,然后划掉前面写的内容,重新起笔。他英俊的面容因为劳累而憔悴,乌黑的头发已经露出灰白的颜色。马克思就这样不断地工作,夜以继日,伟大的乐章在他身后缓缓升起,如同照彻布鲁塞尔的月光。《共产党宣言》就这样诞生了,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

当今处于社会转型期,有作家和学者总想着寻找走终南捷径,利用关系或资源,甚至寻找代笔,如此炮制出来的作品,只能成为速朽的“残次品”。

柏峰写杜鹏程汲取了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的创作精神,借鉴了杜鹏程一丝不苟、不断修改和精益求精的写作作风。以30年的积累和不断写作反复修改,终于写就这部很有分量的纪实文学作品。

难能可贵之二,就是有胆有识,敢踏“无人区”。众所周知,杜鹏程曾受到迫害,《保卫延安》曾被烧毁,受到批判。改革开放后,尽管为杜鹏程平反昭雪,《保卫延安》也随之解禁,但在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新的创作方法及其作品的冲击下,现实主义文学及其作品遭遇冷遇,《保卫延安》也被冷落。在此形势情形下,柏峰初心不改,就像当年杜鹏程敢为天下先创作《保卫延安》一样,继续撰写这部可能难以出版的书稿,精神可嘉。同时,揭示了杜鹏程作品的鲜明特点,即炽热的诗情和精辟哲理结合。

难能可贵之三,就是传承光大“诗为事而著,文为时而作”的优秀传统。作者从建国后杜鹏程接受王震将军到铁路建设采风创作的建议,华丽转身,投入艰苦的铁路建设中,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创作出《在和平的日子里》等优秀作品。作者由此体会到: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扭结在一起,与亿万人民崇高的事业扭结在一起,文学便永远神圣,也便有了不朽的价值。杜鹏程就展示出这样的精神,这是值得珍视的精神。

在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诞生70周年前夕,《延河》杂志选载这部作品也体现了文学期刊的担当精神,应予点赞!也期望这部有深度、有分量的纪实文学作品早日出版问世,填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出版的空白,助力文学和出版高质量发展,以满足读者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王新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