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45期:第04版 读书

满怀深情望故乡

——读楚秀月散文集《戈壁的黄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戈壁的黄昏》是青年作家楚秀月最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全书34篇文章,21万字。作者以凝练明亮的诗性语言,描述了家乡新疆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讲述了亲人们真实、琐碎的日常,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曾多次去新疆,2015年曾参与新疆邮政一部报告文学的采写,2017年出过一部名为《西域走笔》的散文集,为此,我也阅读过不少作者写新疆、写故乡的文章。读楚秀月的《戈壁的黄昏》,感觉她笔下的新疆、故乡有明显的不一样,她的新疆是楚秀月的新疆,她的故乡是楚秀月的故乡。她的新疆故乡,不仅有少年时的新疆故乡,更有她成年后离开新疆对故乡的回望。我觉得楚秀月的《戈壁的黄昏》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有温度。楚秀月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她对生养她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大漠戈壁造就了她直率豁达的性格,形成了她豪放、大气的散文风格。她爱故乡的山水,爱故乡的春华秋实,爱故乡的一草一石一木,更爱自己的亲人。在她的笔下,院中的树、园中的菜、戈壁滩上的红柳、骆驼草、梭梭树都有了生命,连同她的文字一起跳动。读《戈壁的黄昏》,你会发现每一篇文章中都倾注着她深深的爱,这是她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没有一点点虚伪和做作,纯净得像山涧的溪水,像天山深处的积雪,爱得真诚、爱得纯粹、爱得彻底,爱出了自我、爱出了温度。

《何处安身立命》一节中,她以家为线索,写了小时候的家,弟弟的新家和自己的家,写了家庭的困难和艰辛、有家的幸福、一家人团聚的温暖。也写了父亲、母亲、祖母给自己的温暖,给自己的爱。这种爱温暖了作者整个青少年时期,以至于离家多年也难以忘记。最后,她点出了家与土地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她说:“人,降生于土地,却像水一样漂流,若干年后,尸骨和血液又返回泥土。土里安生,水中立命,一股水能冲走多少泥土?一捧土又埋藏多少远方的期待?一切都如过眼烟云。水啊,水啊,你只是流经我的身边。”

二是有深度。《戈壁的黄昏》的文章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故乡,还写了生活在这里的一群人;不仅写了这些人的个性,也写了这些人的共性。作者的感性和理性就此展现,使得整部作品有了一定的深度。无论写祖母的《祖母亲亲》,写母亲的《土地上的母亲》还是《何处安身立命》中的父亲,都表现了一个特点,祖母爱儿孙,父亲爱房屋、爱羊群,母亲爱土地、爱庄稼,这些作者分别在不同的文章中进行了专门描写,又在《大地上的沧桑》《戈壁的黄昏》等文章中综合进行描写,使得三位老人诚实勤劳、忠厚善良、吃苦肯干、待人热情、乐于助人的共同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经历过苦难的日子,但是他们都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气馁、不屈服、不低头,早起晚睡,终日劳作,终于走出困境,走向幸福。

读《戈壁的黄昏》,我总觉得这部书不是一部简单的写故乡的书,应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职工生活的真实记录,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兵团基层职工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塑造的人物,也应该是兵团职工的典型形象,对于后来人研究新疆兵团生活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三是有新意。这个“新”主要是写作手法上的新。散文之美在于一个“散”字,《戈壁的黄昏》中的文章都比较长,乍看也较散。如果认真读,你会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深埋着一个“情”字,乡情、亲情、友情、恋情,集中在作者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热爱和眷恋,用“情”把故事串起来。这文章就形成了一条溪水、一条江水,飞溅浪花,扬起波涛,奏出音乐。

另一个是作者人物特征抓得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几位老人的描写上,祖母的善良柔顺,父亲的聪明智慧,母亲的吃苦能干,都抓得准、写得好,使每个人的形象都活脱脱地站了起来,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再一个是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戈壁的黄昏》中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如祖母、母亲的柜子,母亲养兔子,父亲挖红薯窖、捉刺猬,作者自己在菜园子种花等,都很有特色。特别是父亲为给妻子治病捉刺猬的细节很是让人感动。作者在写《祖母亲亲》中,饱含深情地记录了祖母平凡一生中的点点滴滴,虽然都是琐碎小事,可是每个故事都令人感动,每个细节都触痛人的神经。作者写祖母:“即使心中有了委屈,也是人前保持沉默,人后偷偷落泪,从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多么好的老人,怎么不令人尊敬。□周养俊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