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650期:第04版 创造

楼观台印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晓会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春节前单位会议室挂了两幅书法作品,同事们除了对书法笔力的赞许,还对内容进行了探讨:“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这便是老子无为而治的体现之一。而我的思绪更是飞向了两次前往而又不得精髓的文化圣地。

楼观台离老家不过二十多公里,但要跨周至和户县(今鄠邑区)两地,所以公交车不是很方便,早年间,大部分人都会骑自行车前往。第一次去楼观台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正是好动又好奇的年纪,有一年适逢楼观过会,便与几个小伙伴结伴骑车前往。一行人经过欢快的骑行来到楼观台,顺着人流上山,看到一大片竹林,于是不走寻常路,从竹林穿行而过。虽说秦岭近在咫尺,但真正爬山还是从那次去楼观台开始。少年的情怀总是带着特有的热情和冲动。记忆里,楼观台的竹子很粗很高,遮天蔽日,一眼看不到头,以至于最早对楼观台的印象便是竹子上被刻着“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仅此而已。

长大以后,在外求学、工作,经常听人讲到楼观台,最初还不以为然。直到有一次单位组织培训,授课老师讲到《道德经》以及楼观台的相关内容,才真正引起了我对楼观台的兴趣。关于《道德经》,几年前通读之后还誊抄过其中的一些句子,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楼观台不仅有大片青翠的竹林,这里更是中国四大宗教之一的道教圣地。楼观台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地”,两千六百多年前,老子在这里著述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并在这里讲经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再加上老师的讲述,让我对楼观台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便萌生了要去楼观台详细参观的念头。于是去年国庆假期我去了趟楼观台,不巧的是遇上了雨天,不能上山,只参观了平地上的几座殿宇。深感遗憾。

“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守着家门口的文化圣地,不能浪费这独有的文化资源。于是决定在新年开启一次文化之旅,也让孩子们了解一下道教文化。驾车至古楼观,由“仙都”山门而入,玄圃内有上善池、说经台、老子祠……古色古香的建筑,字迹斑驳的碑刻,青烟袅袅、玉磬声声,络绎不绝的游人仿佛置身于两千六百多年前,正在聆听老子讲经说道。

老子姓李名耳,“老”是对人的尊称,“子”则是先生,也是尊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把两个尊称赋予同一个人的唯有老子。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历史上流传着三千多个版本,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一个是西汉时期河上公注解的版本,另一个是曹魏时期王弼注解的版本。由于老子当年著述《道德经》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所以对这两个版本后世也有一些争议。北宋王安石认为,《道德经》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就不对,应该是“无,名万物之始”,还有我们常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标点符号往前移一位,哲学的境界大不相同,也造就了不同的阅读体验,而且每一种似乎都有道理,也有各自的哲学境界,这也是《道德经》的独特魅力所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被翻译成外文发行量最多的著作之一。

从说经台出来,带着一丝好奇,我们又前往楼观台景区最高点——炼丹炉。山路漫长陡峭,再加上冰雪消融,道路泥泞,前往炼丹炉的路异常艰难。一开始还信心十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爬山的速度明显减慢,孩子们的兴致也淡了下来,开始打退堂鼓。好在稍作休息,补充了一些能量,在大人的鼓励下重整旗鼓,继续攀登。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炼丹炉。此地为楼观台景区最高点,也许古人知晓此地可以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炼丹修行,寻求长生不老之道。可惜古人并不懂得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哪有什么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符合人之常情。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赞誉楼观台“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到达山顶后,我们体验到了楼观台尽收眼底的乐趣,孩子们一阵欢呼雀跃。一番大汗淋漓后,山顶凉爽的微风似乎也是对登山者的小小奖励。我们翻越大山,又何尝不是超越自我的行径,挑战身体的极限,跨越内心的鸿沟。

两千六百多年过去了,终南山的风依旧吟诵着老子的“道法自然”,楼观台的一草一木还记录着老子讲经说道的讯息,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它触手可及。

(单位:澄合矿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