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673期:第04版 秦风

文脉永续的关中书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昨夜下了一场微微细雨,天亮时天气放晴。毗邻西安永宁门和南城墙的书院门文化街热闹起来。

这里拥有唐宝庆寺塔、关中书院、孔庙、于右任故居等历史遗存和著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吸引力的文化打卡地。由于是星期天,游人特别多,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口音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沿着青石板路面进出两旁古香古色的店铺,精心挑选笔墨纸砚、书法绘画或民间工艺品。身着汉服的花季少女手执团扇,花钿粉面,裙袂飘逸,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穿梭于人群中。

西安师范附小和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门前有不少人拍照留念,想把文化记忆长留在这光影里。经过预约,我多年的心愿终于得到满足,有机会走进西安文理学院校园,也就是当年的关中书院旧址。去赶赴一场和古圣先贤的对话,感悟“关学”精神的真谛和余韵。

书院大门采用四柱三开间牌坊形式,顶部双面坡琉璃屋面,石柱造型仿华表样,中间门上额题写着“关中书院”四个隶体大字,右边门柱上悬挂“西安文理学院”校牌。走进院内,沿甬道向北,经过上悬“秦川浴德”匾额的大红门是宽阔的庭院。这里青瓦红柱,古木参天,古朴庄严的气息不由得使每一位到访者放慢脚步,仔细从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倾听历史回声,品味文化之美。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全国著名书院之一。创始人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西安府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明代陕西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天启年间任左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因不满阉党擅政弃官回乡,一边在家读书著述,一边在宝庆寺内招徒讲学。由于冯从吾知识渊博、品行周正、授课严谨,故弟子日众。因寺内地方狭小难以容纳,1609年10月,时任陕西布政司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将位于宝庆寺东的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并由冯从吾主持院事,关中书院遂由此诞生。其主体建筑就是现甬道尽头的“允执堂”,面阔六间,高大宽敞,取名来自《尚书·大禹谟》“允执厥中”一语,意思是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曾是关中书院的大讲堂,现为图书馆。1626年,关中书院曾遭到阉党爪牙毁坏,后又经过修复得以发展。康熙三年起,历经雍正、乾隆、光绪各朝,陆续对关中书院进行重修,先后有李颙(号二曲)、孙景烈、路德、柏景伟、牛兆濂等关中著名学者担任书院山长。在冯从吾主持之初,他就将“实学”作为办学宗旨,将关中之学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融会贯通,反对“废修言悟,课虚妨实”的浮嚣习气。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传统,使“关学源流初终条贯秩然”,对后世影响甚大。

谈到关学,不能不提到这一学派的开创者张载,一位颇具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关中大儒,为开创理学体系的“北宋五子”之一。他开关中讲学风气之先,始终坚守“敦本善俗”“躬行礼教”理念,使得关学成为北宋理学中最具务实精神的学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作“横渠四句”流传至今,反映了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也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最高的精神追求。在书院大红门墙上镌刻着他的名篇《东铭》《西铭》,其中“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既是修身的根本,也是治世的纲领,闪烁着哲学的光辉,深刻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关学传人不断锤炼意志、陶冶性情、增强修养,努力为国家民族效力。

关学倡导的“务实不务名,真修实践,不尚标榜浮华”治学要求是关中书院在教学和培养人才方面一以贯之的准则。一时间书院声名日隆,学者云集,人才辈出。康熙年间关学传人李颙主讲,“关中三李”之一的李柏也来参讲,乾隆时期任陕西巡抚的陈宏谋也在政务之暇来书院“会讲”。陈宏谋是一位爱读书的官员,虽身居高位,公务再忙也不忘读书,官声和政声都很好。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关中书院培养了一批批有志之士,其中包括有清一代陕西唯一的状元王杰。王杰在他后来四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能成为一代贤相,其道德学问和思想行为的根基来源于关学的潜移默化和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末民初,关中书院先后改为陕西师范学堂、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陕西师范学校等,1992年并入西安文理学院。但不管怎样变化,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的传统从未中断。这在全国绝无仅有,成为西北教育发展史上的活标本。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看着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进进出出,再抬头回望大门里面两侧的“慎思”“笃学”四个隶书,我感到关学的文脉没有断流,至诚笃实的学风还在延续。一阵阵琅琅书声再次宣示,这是一座“活着的书院”。□张从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