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亿人次“打卡”!
今天的博物馆更有“范儿”
什么样的地方,能一年吸引12.9亿人次前来“打卡”?
国家文物局5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为我们揭晓了这个答案:博物馆。
据统计,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6000多家博物馆各现特色。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是一位博物馆“发烧友”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描述,更是当下人们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守望传统、拥抱未来。
它们更“火”——
“没想到去博物馆也要拼网速!”这是一位网友“五一”前夕蹲守湖南省博物馆官网预约的感叹。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了观众5054万人次。
博物馆展览供给不断增加,文化瑰宝星光熠熠。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良渚博物院的玉琮、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吸引不少观众“为一馆,奔赴一座城”。
众多参观者中,总有一群群身高刚及展柜边缘的小朋友,好奇地凝望历史悠远的一个个文物。考古夏令营、文博大讲堂、实践体验课,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历史和世界之门;红色文物诉说革命先辈的故事和信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博物馆“热”带动文博话题“火”了起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文博元素在荧幕上的呈现越发多样,讨论热度越来越高。
它们更“活”——
今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陆续“活”了起来。
逛累了吗?那就来体验考古。
今年“五一”,河南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上新”考古科学体验馆,主打一个沉浸式,吸引诸多游客进馆探险、挖宝。
从“走马观花”到数字化观展,再到如今的沉浸式体验,科技加持下,博物馆带来的参与感不断增加。
只看文物不满足?数字技术的应用,让人们更直观触及历史。
5月17日,利用AI绘画、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汉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数字人,展现在世人面前,2000余年前的时代片段跃动起来。
故宫、殷墟、三星堆……博物馆纷纷通过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也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触及感。
逛完博物馆带点啥?文创产品花样翻新,每一样都“长在审美点”。
“马踏飞燕”玩偶走“丑萌风”,《故宫日历》开启新年风景,各色文创雪糕有“颜值”又美味……博物馆里的文创店,成为博物馆之行的热门“打卡点”。
它们更有“范儿”——
考古研究不断深入、布展更加精美、展览讲解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博物馆“专业范儿”十足。
“来国博,看中国。你看见的,是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开放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介绍文案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范儿”,在国博窥见脉络。
6000多家博物馆,如同一个个片段与区块,拼出泱泱华夏的时空版图,展现文化独特魅力。
跨越山海与时光的对话,不止于此。“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犍陀罗艺术展等走进故宫,与古老宫殿碰撞出交流火花;荆州博物馆37件(套)战国时期的文物正赴美“出差”,上海博物馆举办“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博物馆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我们从博物馆出发,以史鉴今,共赏文明之美。
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施雨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什么样的地方,能一年吸引12.9亿人次前来“打卡”?
国家文物局5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为我们揭晓了这个答案:博物馆。
据统计,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6000多家博物馆各现特色。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是一位博物馆“发烧友”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描述,更是当下人们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守望传统、拥抱未来。
它们更“火”——
“没想到去博物馆也要拼网速!”这是一位网友“五一”前夕蹲守湖南省博物馆官网预约的感叹。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了观众5054万人次。
博物馆展览供给不断增加,文化瑰宝星光熠熠。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良渚博物院的玉琮、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吸引不少观众“为一馆,奔赴一座城”。
众多参观者中,总有一群群身高刚及展柜边缘的小朋友,好奇地凝望历史悠远的一个个文物。考古夏令营、文博大讲堂、实践体验课,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历史和世界之门;红色文物诉说革命先辈的故事和信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博物馆“热”带动文博话题“火”了起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文博元素在荧幕上的呈现越发多样,讨论热度越来越高。
它们更“活”——
今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陆续“活”了起来。
逛累了吗?那就来体验考古。
今年“五一”,河南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上新”考古科学体验馆,主打一个沉浸式,吸引诸多游客进馆探险、挖宝。
从“走马观花”到数字化观展,再到如今的沉浸式体验,科技加持下,博物馆带来的参与感不断增加。
只看文物不满足?数字技术的应用,让人们更直观触及历史。
5月17日,利用AI绘画、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汉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数字人,展现在世人面前,2000余年前的时代片段跃动起来。
故宫、殷墟、三星堆……博物馆纷纷通过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也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触及感。
逛完博物馆带点啥?文创产品花样翻新,每一样都“长在审美点”。
“马踏飞燕”玩偶走“丑萌风”,《故宫日历》开启新年风景,各色文创雪糕有“颜值”又美味……博物馆里的文创店,成为博物馆之行的热门“打卡点”。
它们更有“范儿”——
考古研究不断深入、布展更加精美、展览讲解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博物馆“专业范儿”十足。
“来国博,看中国。你看见的,是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开放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介绍文案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范儿”,在国博窥见脉络。
6000多家博物馆,如同一个个片段与区块,拼出泱泱华夏的时空版图,展现文化独特魅力。
跨越山海与时光的对话,不止于此。“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犍陀罗艺术展等走进故宫,与古老宫殿碰撞出交流火花;荆州博物馆37件(套)战国时期的文物正赴美“出差”,上海博物馆举办“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博物馆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我们从博物馆出发,以史鉴今,共赏文明之美。
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施雨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