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又遇新难题
小学生沉迷“烟卡”游戏该如何应对?
“妈妈,今天下班记得从单位给我带点烟盒回来……”最近一段时间,西安市市民张女士发现11岁的儿子频繁向自己索要烟盒,通过仔细询问,才了解到原来儿子最近迷上了“烟卡”游戏。
将烟盒盒盖部分剪下,折叠成宽3厘米左右的卡片,就做成了一张“烟卡”。游戏时,将其平铺在地上,轮流拍击使对方的“烟卡”翻面,即可赢得这个“烟卡”,类似70后、80后童年游戏拍“洋片儿”的进阶版。
不少家长发现,在接送孩子途中,经常能见到小学生结伴捡烟盒,更有学生的“六一”礼物愿望清单是一盒“烟卡”。今年以来,这种“烟卡”游戏在小学生中迅速风靡,引起了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学校园刮起了“烟卡”风
“我儿子天天问我要烟盒,说同学都有几百张了,但我实在不能每天给他提供一个烟盒。”5月31日,记者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七路某小学采访时,学生家长吴先生吐槽道。
越来越多孩子痴迷“烟卡”游戏,着实给家长们出了一道难题,更是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一则“叔叔,你的烟盒还要吗?”的话题直冲百度热榜前十,热搜指数高达380万次。记者在网络平台观察发现,“烟卡”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某短视频平台“烟卡”话题播放量为21亿次,“打烟卡”“拍烟卡”“烟卡展示”话题播放量均在千万次以上。
据记者了解,多数小学生的“烟卡”都是捡来的,或是向家长、亲友索要得到的,还有靠游戏赢得或交换所得。但有家长告诉记者,“烟卡”其实可以从网上购买。
采访中,很多家长对“烟卡”网上售卖特别排斥,他们担心孩子在网上挑选“烟卡”时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记者观察,在某互联网购物平台上,“烟卡”卖家数量众多,“烟卡”按照香烟品牌、价格、卡片新旧程度等划分等级,有稀有版、绝版、精品版、国外版等,还有商家推出高配款、豪华款、至尊款等搭配套餐。更有商家标榜自己的“烟卡”“绝对保真”“有胶痕有烟味”“纯人工手捡”“工厂直发”,有网络拼单平台“烟卡”累计已售200万单,“烟卡”买卖已然成为一门新兴的生意。
“烟卡”游戏风靡成家长难题
“不太赞成孩子玩‘烟卡’,怕过于沉迷耽误学习。”西安市新城区某小学学生家长肖女士告诉记者,她还担心孩子因玩“烟卡”攀比炫耀,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周围孩子都在玩,孩子出门就盯着地上找烟盒。”市民张女士说,“烟卡”游戏“门道”不少,香烟价格越高,“烟卡”就越吃香,不同“烟卡”之间还有一套通行的兑换标准,有些孩子对香烟的熟知程度远超大人。
“有些‘烟卡’具有增值属性,孩子思想尚未成熟,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容易把游戏升级变质,让简单的游戏带有赌博性质。”家长何先生表示,这种游戏容易给未成年人带来不良影响,必须多加防范。
“我担心的是健康问题,路边捡烟盒很不卫生。”家长刘女士认为,如果在垃圾桶里找烟盒,她坚决反对,因为有得传染病的风险。
5月31日,记者在新城区西七路小学集中片区采访,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烟卡”游戏流行表示担忧,理由大多是:过度沉迷耽误学习、滋生攀比炫富心理、不卫生、可能过早吸烟、容易产生纠纷等。
相对于多数家长对于“烟卡”游戏给予的负面评价,仍有少数家长对此并不反对。
“游戏都有沉迷的可能性,家长要多留意多引导,我认为不会有严重的后果。”学生家长史先生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要将童年的快乐“一棍子打死”,不反对并不等于放任,加强关注和教育即可。
尽管家长对于“烟卡”游戏的褒贬不一,但今年开始,海南、湖南等地已开始对“烟卡”销售展开专项检查。天水、长沙、广州等地学校或教育部门也发布倡议禁止学生玩“烟卡”。
透视“烟卡”流行因势利导是关键
《2023年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13.7%的中学生尝试吸烟。其中,66.8%的尝试行为发生在13岁及之前,超过半数尝试行为发生在小学阶段。
对于“烟卡”游戏的流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欣苗认为,拥有众多优质卡片的孩子容易受到羡慕和追捧,这种风气容易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外,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吸烟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容易养成烟瘾,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可能伴随一生,应当引起家长重视。
“家长和学校应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的利弊,帮助孩子学会自控和选择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的退休教师王晓玲表示,“烟卡”游戏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们对简单娱乐的渴望,家长可在游戏环节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游戏机制。同时,家长应提供多样化的娱乐选项,如户外活动、阅读、音乐、亲子游戏等,减少孩子对游戏的依赖。只有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才能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对于销售“烟卡”的行为,西安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屈佳律师认为其与保护未成年人的精神相悖:“因为‘烟卡’显然会诱导并促进未成年人认识香烟和接触香烟。此外,由于‘烟卡’带有香烟的名称、品牌标识等内容,因此向未成年人出售‘烟卡’违反了《广告法》中禁止向未成年人发送烟草广告的规定。”
本报记者 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妈妈,今天下班记得从单位给我带点烟盒回来……”最近一段时间,西安市市民张女士发现11岁的儿子频繁向自己索要烟盒,通过仔细询问,才了解到原来儿子最近迷上了“烟卡”游戏。
将烟盒盒盖部分剪下,折叠成宽3厘米左右的卡片,就做成了一张“烟卡”。游戏时,将其平铺在地上,轮流拍击使对方的“烟卡”翻面,即可赢得这个“烟卡”,类似70后、80后童年游戏拍“洋片儿”的进阶版。
不少家长发现,在接送孩子途中,经常能见到小学生结伴捡烟盒,更有学生的“六一”礼物愿望清单是一盒“烟卡”。今年以来,这种“烟卡”游戏在小学生中迅速风靡,引起了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学校园刮起了“烟卡”风
“我儿子天天问我要烟盒,说同学都有几百张了,但我实在不能每天给他提供一个烟盒。”5月31日,记者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七路某小学采访时,学生家长吴先生吐槽道。
越来越多孩子痴迷“烟卡”游戏,着实给家长们出了一道难题,更是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一则“叔叔,你的烟盒还要吗?”的话题直冲百度热榜前十,热搜指数高达380万次。记者在网络平台观察发现,“烟卡”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某短视频平台“烟卡”话题播放量为21亿次,“打烟卡”“拍烟卡”“烟卡展示”话题播放量均在千万次以上。
据记者了解,多数小学生的“烟卡”都是捡来的,或是向家长、亲友索要得到的,还有靠游戏赢得或交换所得。但有家长告诉记者,“烟卡”其实可以从网上购买。
采访中,很多家长对“烟卡”网上售卖特别排斥,他们担心孩子在网上挑选“烟卡”时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记者观察,在某互联网购物平台上,“烟卡”卖家数量众多,“烟卡”按照香烟品牌、价格、卡片新旧程度等划分等级,有稀有版、绝版、精品版、国外版等,还有商家推出高配款、豪华款、至尊款等搭配套餐。更有商家标榜自己的“烟卡”“绝对保真”“有胶痕有烟味”“纯人工手捡”“工厂直发”,有网络拼单平台“烟卡”累计已售200万单,“烟卡”买卖已然成为一门新兴的生意。
“烟卡”游戏风靡成家长难题
“不太赞成孩子玩‘烟卡’,怕过于沉迷耽误学习。”西安市新城区某小学学生家长肖女士告诉记者,她还担心孩子因玩“烟卡”攀比炫耀,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周围孩子都在玩,孩子出门就盯着地上找烟盒。”市民张女士说,“烟卡”游戏“门道”不少,香烟价格越高,“烟卡”就越吃香,不同“烟卡”之间还有一套通行的兑换标准,有些孩子对香烟的熟知程度远超大人。
“有些‘烟卡’具有增值属性,孩子思想尚未成熟,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容易把游戏升级变质,让简单的游戏带有赌博性质。”家长何先生表示,这种游戏容易给未成年人带来不良影响,必须多加防范。
“我担心的是健康问题,路边捡烟盒很不卫生。”家长刘女士认为,如果在垃圾桶里找烟盒,她坚决反对,因为有得传染病的风险。
5月31日,记者在新城区西七路小学集中片区采访,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烟卡”游戏流行表示担忧,理由大多是:过度沉迷耽误学习、滋生攀比炫富心理、不卫生、可能过早吸烟、容易产生纠纷等。
相对于多数家长对于“烟卡”游戏给予的负面评价,仍有少数家长对此并不反对。
“游戏都有沉迷的可能性,家长要多留意多引导,我认为不会有严重的后果。”学生家长史先生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要将童年的快乐“一棍子打死”,不反对并不等于放任,加强关注和教育即可。
尽管家长对于“烟卡”游戏的褒贬不一,但今年开始,海南、湖南等地已开始对“烟卡”销售展开专项检查。天水、长沙、广州等地学校或教育部门也发布倡议禁止学生玩“烟卡”。
透视“烟卡”流行因势利导是关键
《2023年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13.7%的中学生尝试吸烟。其中,66.8%的尝试行为发生在13岁及之前,超过半数尝试行为发生在小学阶段。
对于“烟卡”游戏的流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欣苗认为,拥有众多优质卡片的孩子容易受到羡慕和追捧,这种风气容易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外,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吸烟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容易养成烟瘾,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可能伴随一生,应当引起家长重视。
“家长和学校应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的利弊,帮助孩子学会自控和选择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的退休教师王晓玲表示,“烟卡”游戏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们对简单娱乐的渴望,家长可在游戏环节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游戏机制。同时,家长应提供多样化的娱乐选项,如户外活动、阅读、音乐、亲子游戏等,减少孩子对游戏的依赖。只有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才能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对于销售“烟卡”的行为,西安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屈佳律师认为其与保护未成年人的精神相悖:“因为‘烟卡’显然会诱导并促进未成年人认识香烟和接触香烟。此外,由于‘烟卡’带有香烟的名称、品牌标识等内容,因此向未成年人出售‘烟卡’违反了《广告法》中禁止向未成年人发送烟草广告的规定。”
本报记者 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