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32期:第04版 读书

为生活时空安放生命之花

——孙亚玲散文集《枕着秦岭入眠》读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用了三包纸巾,泪眼婆娑中再次读完了孙亚玲老师的《枕着秦岭入眠》。其实,第一次读过后,就想写一点心里话,可是,刚起了个头,繁杂的事务和郁闷的心情就让我没有写下去。有时间翻看停留在手机记事簿中的读书心得,想继续写完,可感觉自己的粗言陋语,就如美丽的花朵上我给贴了一片枯叶一样,叹叹气,也就作罢了。前几日,一位朋友来店里谈论她读此书的感言,“细腻婉约,真情流露”,促使我再次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我想,“丑媳妇见公婆”,只要心明意真,就是词不达意,孙老师也不会计较的。因为她有她父亲的优良基因,一生笔耕不辍,教书育人,愿意“做写作路上的引路人”。

“唯有读书,方能致远。”这是孙老师给我赠书时的签字。重读她的散文集,一篇篇、一句句,相似的童年经历,相同的父爱情怀,相近的乡俗俚语,也勾起了我的记忆与怀念。

孙老师的文字秀美得就如同她本人一样漂亮优雅。刚认识她时,我觉得她是江南水韵里走出来的俏丽佳人,瓜子脸、杨柳腰,身材娇小纤细,讲话文文弱弱,但满口的关中腔却表露着她的祖乡底蕴,妥妥的西安女子嘛!

世间的事总在不经意间。2023年春天,她带着母亲、儿子来汉中看油菜花,我们一起喝酒聊天后,就再没有了联系。印象比较深的是她在2021年冬月,失去父亲后,悲痛至极,常常在朋友圈发怀念父亲的文字,恰好我的父亲也是在此阶段去世的。当时正值疫情严控,惺惺相惜,节哀顺变,彼此在微信上留言勉励。

平日的微信圈里,我以男人对美女的心理,站在圈外,关注、欣赏着这个高雅多才的文学大咖。因为时空的间隔和行业的差异,她在古城都市抒写人生,我客居汉江一隅做乡间野民。但当文友伍哥,给我转来她《枕着秦岭入眠》的签名书,我怀着品读的向往,读着读着,就入迷了,被她优美的文辞所吸引,被她感人的往事所熏染,也被她真实的感情所牵动。因为,书中太多太多的陈年旧事竟与我完全相同,以至于我拿起她的书,就泪眼模糊,似乎处处写的就是我的童年、我的家庭、我的父母。

以前,我见她称呼“孙老师”,读过她的书后,我想叫她“亚玲”,一为亲昵,二是相同的生活磨难,我就像她“木讷的三哥”,因为我们也是姊妹五个,我排行老三。女人如花,生活如花,亚玲就像百花仙子那样,爱花、懂花、惜花、歌赞花。就连我这学植物的人叫不上名字的花,都出现在她的文章中。她的每一篇文章,似乎都有花的特写,家乡峒峪河边的野花野草,朱雀仙山的琼花玉树,凤翔沟里的蒲公英、野豌豆花,以至于深圳的兰花、云南的木棉花等等,都在她的笔下绚丽绽放,“为自己开,为春天开,为黑夜里的眼睛开,为晚上的精灵开。”人常说,心里有景,目之所及皆是景。她给生活的每一处时空都安放了一簇生命之花,读她的文字,隔着纸都能感受花的艳丽,花的芬芳,花的浪漫。

父爱如山,文字“重生”。读完了亚玲的《枕着秦岭入眠》,沉思良久,浓浓的父爱和对父爱的一种眷恋是这本书情感最重的内容,也是引人落泪的章节。作者不惜笔墨,用多种方式回顾着对父亲的追思,感恩着父爱的呵护与陪伴,我觉得亚玲是不幸中的幸运儿。

不幸,是因为我们都出生在困苦年月,缺衣少吃,为了填饱肚子,父母有时间可以放下尊严,舍弃个人安危,辛苦劳累、事无巨细就更不用说了。天下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的爱,但父爱又是最不好表达的,亚玲说:“对于父亲,我无法从所有的词库里搜集到华美绝伦的词语,为他的一生作一次华而不实的装裱,我只想用两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平凡和质朴,来描述他的一生。”

苦难是难以磨平的记忆。她在文章中自述少年时用野豌豆苗救哥哥的桥段,我泪目了。因为这样的经历我也遇到过多次……早上五六点爬起来,跟着哥哥们去抢菜被人打;顶着烈日,在收完麦子的地里一颗颗地去捡遗漏的麦穗,却被生产队没收;饿得肚子疼,抓麻雀而被蛇咬;爬树摘柿子,掉下来折断腿,父亲背着走二十多里路去看伤,等等的场面,就如电影一样,回放于眼前。现在读来,就像发生在昨天,沧桑中带着心痛凝噎。

当读到她父母在八十岁高龄时,还在老家的院子中挖井修房,为的就是儿女们回家时能住得安心、用得方便。淡淡的文字却抑制不住我的眼泪,因为我的父亲就是在八十岁时坚持修房造屋,我和他吵了一架,后来又伤了他的腰。现在想到这些,感觉愧对父母,“时光并不等人,很多以前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同时,亚玲又是幸运的。她接过了父亲的大旗,是文字让她重生。她从小在父亲及其身边文学氛围的熏染下,以思想为骨架,以文章为外衣,深深浅浅,以理喻教,写出了许多华美篇章。她的文字读起来娟秀灵动、美艳飘逸。她写家乡,“我因吸收了她干净纯粹的精气神和青山绿水的自然元气,才生长得健康而大气。”她写云海,“十米开外,只能看见游人上半身零星地散布在松软的雾气中,轻盈盈似神仙般缓缓地在云海中漂移。”她写生活,“日子,就如挂在墙上的日历本,一天天变薄;关系,却如夏天的温度,一天天变暖。”如此经典而哲理的语句,广见文章之中。如果没有生活的历练和深度的思考,绝对是不会凝结出如此金句的。

一边读,一边记,夜已经很深了。她的《陈忠实和葱花油饼》惹得我肚子咕咕叫。我想,若有机会去西安,我一定带上汉中面皮去亚玲家拜访,祝福她母亲健康快乐,顺便再蹭一顿葱花油饼吃。

亚玲是想枕着秦岭入眠,再做一个多彩斑斓的女儿梦。读完整本书,我感觉少了秦岭南坡的梦境,也许,她在汉中停留的时间太少了。我相信,她会用自己娟秀灵动的笔,把“西北小江南”的汉中也带进她的多彩梦乡。

□王会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