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58期:第04版 秦风

冠笄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古代,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是重要的成人礼。这从汉字“冠”和“笄”中,就可以看出,其中蕴藏的礼仪和智慧,以及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

古时,男子成年必行冠礼,女子成年要行笄礼,合称为“冠笄”。郑玄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礼记·冠义》载:“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可见先祖们对于成人礼的重视。

先看冠字。“冠”是会意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冠字上部冖,下部元和寸。冖,就是帽子,旁边下垂的两笔,表示帽边下垂的绑带。元,表示人的头,即戴帽子的部位;寸,是人手的象形,用手将帽子戴在头上。《说文·冖部》:“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冂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这段话是说,冠,卷整,是用来卷束头发的东西,是帽子的统名。古代的冠是一种装饰,用来束发;戴冠既表示礼貌,冠由帽子又引申为形状,即像帽子或在头顶的东西。戴帽子有尊卑法制,所以从寸。冠的本义为帽子,用作名词读ɡuān,如成语“弹冠相庆”,这里的“弹冠”是指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引申指像帽子的东西。如,“树冠”“鸡冠”。冠作动词读ɡuàn,引申为戴、戴帽子。男子“二十而冠”,刚成年所以叫“弱冠之年”,因赐字故称“冠字”,并引申为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比如,“勇冠三军”“艳冠群芳”。

再说“笄”(jī)字。《说文解字》对笄解释:“等也,从竹开声。古兮切。形声字。”《说文》载:“簪,笄也。”这说明“笄”字最初为象形字,即“幵”字,像两簪斜插于女子发间。开始时,字形中两簪的相对位置尚不固定,后通行左右并列的字形,并演变为“幵”。秦汉后改“笄”称“簪”,都是指用来束发的首饰,即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帽子。其形制多为细长的棒状,一端逐渐变细,可插入发中以便将头发束起;一端较粗,可雕刻形状作装饰。笄在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最早多用石头、动物骨骼、木质及玉石所做。河北磁山遗址发现骨笄,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大量石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玉笄,这些都是明证。玉笄装饰性更强,还雕刻有简单花纹。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是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因此被称为“及笄”。

在古代,男女都是蓄长发的。因此,在男子、女子未成年时,头发或披着或束于耳侧。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手持帽子戴在头上,行冠礼之后表示已成年,从无家庭责任的“孺子”,成长为践行孝、俤、忠、信、礼、义、廉、耻的成年人。女子十五岁行成人礼而束笄。笄礼时,要解开头上的童式发辫,梳洗后挽于头顶,束髻插簪,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嫁人,承担主妇责任。给女子做加笄仪式的一般都是有德行的女性长者。

由此可见,冠笄礼是我国汉民族的一种传统成人礼。而我们所说的成年,不仅指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成熟,更是通过这种重要的人生阶段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仪式感,让孩子们懂得责任感。当然,成人礼也蕴含着长辈对年轻男女的美好祝福和深远期望。□肖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