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67期:第04版 读书

回忆、反思和召唤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去年8月中下旬,中国水利文协联合《诗刊》社、中共怀化市委宣传部、怀化市水利局和沅陵县委县政府举办为期5天的“幸福河湖·中国文学艺术家巡沅江看沅陵”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文艺家行走沅陵、寄情沅水,舞文弄墨、放声歌唱。诗人凌晓晨尤其活跃,其间创作了组诗并在《诗刊》发表。前两天,晓晨又寄来他与摄影家李广彦合作的诗歌摄影作品专集《沅水谣》,230多首诗歌和230多幅摄影作品,令人爱不释手,击节赞叹。

通过一幅幅摄影作品呈现当时的活动场景,决定了诗人的视角。如果说沅陵活动是一件件物事的连续展现,那么诗人观物的视角在哪里?这是我首先感兴趣的地方。物乃事中之物。摄影家抓拍的是可见的“物”,包括人物、山水、景象、事象等,是一种平面的空间性占有。这种占有聚焦于某一点、定格于某一画面,却淡化了背景、舍弃了源初之物的立体性。然而,世上没有孤立之物,物的周遭聚集着时间性的事件,这些事件是不可见的,是隐匿于“物”后的,需要通过诗人的笔触予以召唤,带到读者面前。这就决定了诗人的观物视角是回忆性、反刍性、召唤性的。

我惊异于诗人对活动瞬间的还原性表达能力,以230多幅摄影作品为起兴,以诗歌的表达,完整呈现沅陵活动的全过程景象、全链条事件,立体描绘沅陵的山川美景、传说掌故、风土人情、时代变化,甚至文艺家在沅陵的举手投足都呼之欲出,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晓晨是首创。但是,深究起来,晓晨在诗歌中回忆和反刍的绝非当时场景的简单再现。从整部诗集来看,确实是有始有终、环环相扣、首尾兼顾的活动全景,时间的脉络清晰可见。

如果说诗人通过这部诗集仅仅记录在沅陵五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留住那段美好的邂逅,可能并没有抓住其要害、体悟其良苦用心。沅陵活动固然丰富多彩,但总体来看,作为一种活动,依然是日常生活场景。对于多数参与者来说,我们所观看、所体验的与他人并无二致。但对于晓晨这样的诗人,精选230多张照片,把这些瞬间场景与事件从日常世界中突出与抽离出来,对其重新进行反思性体验,对每张照片赋予诗意的重塑。这种反思性体验和诗意重塑,需要具象与抽象的相互配合。

我这里关注的是诗人超强的抽象能力。在《沅水谣》里,一张照片只类似于一首诗的起兴功能,起兴之后,诗人不再对照片进行具象和细节描绘,而是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思”的方式,揭秘现实影像背后的生存体验。诗人并不期望在语言中让读者仅仅看到日常可见的山川、人物和场景,而是要透过语言,召唤、聚集,带出隐藏其后的某种“诗与思”,这种“诗与思”最终导向的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比如,在《檐下招呼》里,照片里显示的是两个在檐下的人,一人向下挥手招呼,一人手持相机举向天空。诗人紧接着写道,“无数个瞬间,在无数的意识中流动/信念是一条河,心就是悬空的一只雄鹰//高处的俯视,是不是更加清楚/四维真空的环境中,方向由谁确定//迷茫因为重量,失去重量的时候/基点生长在何处?打开一个空间认知//再打开所有空间,是否存在更大的迷失/一如低头与抬头之间,反方向的思维过程//在什么地方交叉,又在何处消失/你等待的人,是否有超越的速度持续前行”。这幅照片在诗人心中激起的是对人类存在的普遍困境的深刻揭示。

无论是在空间中还是在时间里,作为个体的人,对“有超越的速度持续前行”的坚守和犹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真样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沅水谣》里的沅水,不是我们日常所看到的沅水,而是诗人抽象出来的沅水,是经由诗人的召唤可供我们加以反思并且诗意栖居的沅水。□李训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