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73期:第04版 百味

我和面皮的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刘世琦

小时候,一碗热腾腾的面皮便是心中最美味的早餐。

面皮是家乡久负盛名的美食。“一碗面皮、一碗菜豆腐”,大概是每个汉中人早上的口头禅。不管来自本地还是外乡,总能被这诱人的味道吸引过去。

店家用铁勺舀起米浆,倒入蒸笼,轻轻转动至米浆均匀分布,然后用布单盖上。大火烧十分钟左右,待蒸气透过蒸笼氤氲缭绕,淡淡的米香就扑面而来。摊在案板上,切成一根根长条,再加入一小撮豆芽、菠菜、土豆丝,浇上辣椒油和调好的蒜水汁,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皮就上桌了。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还是异乡求学、外地上班,在汉中人眼里,面皮是能治愈你的胃,温暖你心的“好朋友”。

初中时每天早上晨读,很早就要起来,街上的面皮店大都没开门。如果想吃面皮,母亲前一天晚上就得开始忙碌起来,大米浸泡、打浆、笼蒸、成型、切条、调汁,这一系列流程完成,面皮才算做好了。吃一口,软、嫩、香、辣,熨帖味蕾。这一口,是对美好一天的奖励。

上高中后,我来到了一所封闭式住宿学校。虽然教学质量在全市数一数二,饭菜却不是特别好吃。每周末下午短暂的休息时间,就成了我和伙伴的美食治愈之旅。坐上校外的蹦蹦车,我们便急不可耐地赶往县城的面皮店。

“老板娘,大碗面皮,多放辣。”“好嘞。”

老板娘盛好面皮,用小勺往碗里舀进酱醋、蒜水、食盐、辣椒等调味品。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拿上筷子,将面皮一条一条送入口中,香辣可口的味道顿时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大学去了离家千里的江南,那里似乎是个甜食的国度,对于无辣不欢的我来说倍感不适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周末,坐上地铁,我会到处寻觅面皮店的踪影。湖南路、新街口、夫子庙、雨花台,南京的大街小巷都留下过我的足迹。遗憾的是,直至毕业也没有找到一家带着家乡味道的面皮店。也许这边人不爱吃辣吧,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工作后到了陕北,一道秦岭将陕西从中分隔开来,陕南、陕北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但不管怎样,无论汉中面皮、岐山擀面皮还是秦镇米皮,陕西人对凉皮的喜爱如出一辙。经同事介绍,我在离工作地不远的小吃城找到了一家面皮店,在那里认识了几个老乡,有工作十几年的,也有毕业不久的。果然,人们无论走多远,脑海中都保存着家乡的味道,它像牢不可破的绳结,一头系在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人们或为了学业远赴他乡,或为了工作独居异地。个体生命的迁徙,也许会邂逅不同地方的风味美食,从食材组合的变化多端,到烹调方式的日新月异,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的具体表象。

或许,每个人和故乡美食之间的故事,永远都无法讲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