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818期:第02版 综合

开启下班新生活计划、走进疗愈馆、欣赏路边演唱会……年轻一代职场人用多种方式——

摆脱“班味”,为生活充电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左图)年轻人欣赏路边演唱会。(右图)疗愈师展示手碟和颂钵。


“一旦染上‘班味’,不光精神岌岌可危,面相甚至都变了。”“上班打扮得再精致,也挡不住浓烈的疲惫感,怎么‘去班味’啊?”……互联网快速发展,新词层出不穷。最近,“班味”和“去班味”相关话题在各社交平台刮起的一股风吹到了职场人心头,引发强烈共鸣。

“班味”究竟是种什么味道?这届职场人士青睐哪些“去班味”的方式?“去班味”背后藏着怎样的情感需求?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不同职业的年轻人,听听他们怎么说。

“班味”是自嘲,也是“控诉”

“班味”出自热搜上一个叫做“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的词条,形容职场人身上独有的疲惫气质和常见的生活状态——素面朝天、不修边幅,精神涣散、表情木讷。“班味”重的人,通常很难提起对生活的热情。

“上班才三年怎么就丑成这样,胶原蛋白少了,头发少了,体重倒是涨了不少。”“刚入职眉清目秀,现在一脸苦相,黑眼圈、法令纹,我就是职场安陵容。”提到“班味”,一些人开启自我调侃模式。

除了这些外在表现,“班味”更体现在职场人士面对工作压力时的无力感、个性与自由受限而得不到表达等方面。自嘲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声“控诉”——压力何处安放?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未来是否明朗?谁能看到我的困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哪?……

“‘班味’从周一持续到周五甚至周末,从人满为患的地铁跟到办公室的格子间,很难摆脱。”1996年出生的张颖是西安一家劳务公司的HR,通勤时间长、考核任务重,工作的压力时常让她喘不过气来。“疲于应付各种职场关系不说,随时还可能收到加班信息,真的很不喜欢这种没有边界感的工作模式!”她愤愤地说。

“缓解疲惫,多种方式“去班味”

“不管工作占去一天中的多长时间,一定要留8小时给自己,做想做的事。”很多年轻人青睐用下班新生活计划“去班味”,即以月或者季度为单位,选择一件事,把下班后的所有碎片时间都投入到此。有人学乐器或烘焙,有人制定读书计划,也有人热衷于打卡博物馆,方式不一而足。“提高了专注力,还学到了技能。”坚持学国画两个月后,“95后”罗恒认为生活变得有规律了,内心更充实。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职场人开始关注身心健康,寻求各种疗愈方式缓解疲惫。为了“去班味”,趁着周末,李笠走进了位于西安市航天新城的一家放松疗愈小馆。在疗愈师的指导下,用植物精油调配一款安神香薰,敲击手碟、颂钵,闭眼冥想,仿佛置身大自然,身心很快得到放松。记者登录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发现数字疗愈、能量疗愈等词条也有一定热度。

夜幕降临,许多年轻人聚集在西安市永宁门附近,这里有不少乐队路演,热闹非凡。国企工作的“95后”王乐就是观众中的一员。“对我而言,这是‘去班味’的最好方式,因为身边都是陌生人,不用考虑太多,想喊就喊,很解压。”他补充道,“何况它免费,如果花大钱‘去班味’,那就本末倒置了。”游寺庙、逛公园、徒步又爬山……与王乐秉承同样理念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选择用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方式“去班味”。

重建秩序,拓宽生活维度

年轻人为什么如此排斥“班味”?“去班味”背后藏着什么?9月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实践哲学研究室主任王晓勇博士。

“‘班味’热度高源自年轻人的感受和其背后的职场生态。”王晓勇解释,随着社会发展,劳动环境、劳动时间和人的劳动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与前几代人相比,“90后”“00后”对个性和自由的呼声更加强烈。他们将私人时间、空间与集体的分割得很清楚,而不合理的工作要求、线上办公模式等职场生态,又让其觉得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抗拒上班。

排斥“班味”是懈怠工作还是重建秩序?王晓勇认为,各类“去班味”的攻略能引起大批人模仿追随,表明年轻一代职场人士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并没有走向颓废,反而在积极尝试拓宽生活维度。“毕竟比起沉溺网络世界,制定可行的计划并付诸实践更有助于调整身体和精神状态,也有助于在知识、审美、社交等方面得到提升,进而满足个体需求。”他补充道,年轻人对“班味”的控诉,实际上是在呼唤和期待新的职场秩序。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真诚期待年轻一代职场人士能够尽快摆脱“班味”,重掌生活秩序,找寻到人生价值。(文中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

文/图  本报记者  张代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