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旱麓》之随想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集中反映了周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社会生活实际的305首诗歌。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发展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经》是谁编订的?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谁认定的?是伟大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写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清楚记载孔子从采诗官尹吉甫等收集的3000多首民间诗歌中选编305首而流传后世。我想,两千多年前孔子编诗是不是今天的《唐诗三百首》,史上说法不一,但这个并不重要,孔子选编《诗经》和对诗的重视则是没有争议的。史料载,孔子去世前一年编成了《诗经》,孔子对诗的重视,远超出我们的认识,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是中国文学源头,汉中是源头中的一条小溪。《诗经》中产生于汉中的诗歌有多少首我说不清,自古以来没有异议的诗也是有的,《旱麓》就是一首,还是很有档次、带官方性质、意义重大的一首,从《旱麓》可以窥见三千年前汉中历史人文的辉煌。我数次阅读这首汉中之诗:
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按历史上权威说法,“旱”指南郑的旱山(今汉山),“麓”即山脚。《诗经》写到山的诗不少,如南山、北山等,但写清楚山名的却很少。《旱麓》名气很大,苏东坡写诗:“归来煮瓠叶,弟子歌旱麓”。刘禹锡《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写道:“以慧力感通,故旱麓泉涌;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
《旱麓》的主旨是何?《旱麓》这首诗是《大雅》第5篇。《大雅》共31篇诗歌,皆是对当时统治阶层和祖先、神灵的歌颂。《旱麓》就是对周文王(公元前1152-1056年)在旱山举行祭祀求福盛大仪式的记载和赞颂。当时,旱山祭祀也有可能委托汉中的褒国国君实施。八百年前确定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主张“四书五经”为中国儒学主体内容的大学者朱熹认定“岂弟(恺悌)君子”就是指周文王。《毛诗序》认为:“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周人首领)之业,大王(指周人先祖)、王季(文王之父),申以百福干禄焉。”朱子《诗集传》则认为是“咏歌文王之德”。魏源《诗古微》说是“祭祖受福”。
古人非常看重祭祀。两千六百年前,鲁国贤大臣展禽(柳下惠)说:“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国语·鲁语上》)此话讲,祭祀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慎之又慎的重大事情。《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刘康公(春秋时刘国君主)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这句名言讲,在众多国家大事中,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有两件事:一是祭祀,二是打仗。国家祭祀中,祈求神灵赐福,就是其中一种。从《旱麓》的字句内容来看,应是一首反映并歌颂周文王为百姓求福的诗歌,也是一首记录国家级祭祀求福仪式具体情况的现实主义诗歌。阅读这首诗,仿佛看到三千年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庄严的旱山上树木茂密郁郁葱葱,北麓祭台之上醒目的玉炳金尊中斟满黄酒,蓝天上鹰鸟飞翔,汉江上鱼群跳跃,祭神的大公牛到位就绪,即将献给天神,以祈求神灵永远给人们普降瑞福。一时鼓乐齐鸣,庄严肃穆,周文王或受委托的褒国君王带领众多人士垂手肃立,随即点燃葛藤树枝,主祭人泼洒黄酒,缕缕升腾的烟气把人们对文王和神灵的崇敬送到天庭,也带去了祈福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让我看到了褒国和周的关系非同一般。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文王祖父)、公季(文王父)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曰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旱麓》表达了人们对文王的尊敬和依赖。《史记·周本纪》说:“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家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史记》这段话非常重要,记载了周武王三千年前伐纣,汉中的先民有没有去呢?我认为肯定去了,因为当时汉中有褒国。武王点了名的如庸、蜀、羌等,也有没有点名而只说“嗟!我有国家君”,此话是说:我有友好邻邦的君主。褒国就属于和周武王关系密切的友好邻邦,因而未另再点名。
四千年前,大禹曾到汉中疏治汉江,并且到今河东店镇一带,或从褒斜道走过,后来分封儿子为王时,封了褒国。褒国,在秦岭巴山之间的鱼米之乡,经过一千多年的辉煌岁月,并且褒国与夏商两朝都维持着良好关系,三千二百年前,商武丁和王妃妇好将军讨伐巴蜀路过汉中,褒国积极提供了方便。还有,我认为城固洋县发现的青铜器,说明褒国与宗主国的关系很好,那些令人叫绝的精美青铜器中,可能有的就来自殷商朝廷,如城固出土的有“亚伐”二字铭文的青铜罍等,极有可能是武丁商王朝制作的重要器物。至于,时逾千年褒国的王廷所在?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旱麓》的作者是谁?从这首诗的丰富内容、章法结构、典雅文字、希望指向等综合来看,我认为是一首官方人士创作的诗歌。不能低估古人的文化和智慧,和现在情况来对比,可以说,唐朝官员基本都是诗人,民国以前文化人都是书法家。《大雅》31篇诗歌的作者大都应是西周王室和方国贵族,也称为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旱麓》是一首很讲究、很雅的诗,旧训雅为正,即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我认为作者是一位目睹旱山祭祀求福盛大场面的周王室或褒国王室的近臣或御用文人,写出了这样起点高、内涵丰富、正声大雅的庄重之作。当时,一定有文字记载,不然尹吉甫采诗、孔子选编也无从进行。
我还看到了熟悉的黄酒。黄酒面世很早,秦相吕不韦《吕氏春秋》西汉刘向《战国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都写到仪狄作酒、大禹饮之,这样算那就有四千多年了。《旱麓》中的“黄流”“清酒”,我认为都是黄酒。《本草纲目》等文献记载,白酒始于元代,就从西汉海昏侯墓中发现蒸馏器起算,也只是两千多年。《周礼·天官酒正》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因事临时酿制,昔酒可短时间储存,事酒、昔酒都是米酒,但都是未过滤或粗滤的酒,即醪糟,又叫浊酒。黄酒不是一般的米酒,更不是浊酒。民间百姓自酿黄酒,要经过蒸饭、加曲发酵、澄清过滤、灭菌封存等工序;必经夏采曲、秋收粮、冬酿香醪、春出美酒的过程。经过加曲发酵并过滤的清亮液体,可长期存放,这才叫清酒,用于高级别的祭礼和上层人士饮用,旧时老百姓喝的一般都是浊酒。四十多年前,我去镇巴下乡时,在农户家中就喝过这种浊酒。长期以来,汉中南郑和洋县的黄酒均是上好糯米制做。四千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过去了,种稻酿酒的人们你来我往,作坊酒厂此起彼伏,黄酒的酿造从未停止,汉中为中国黄酒之乡,可谓名副其实。切莫小看黄酒,李时珍说:酒,是天之美禄,少量饮用可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叙情合欢。黄酒可药用,《本草纲目》记了69种黄酒所制的药酒,可以治病除疾,亦可用来制作佳肴,既是美味又作食疗。《旱麓》祭祀求福所用的礼酒,可能就是黄官黄酒的源头。
《旱麓》所写的仪式为谁求福?从《旱麓》全诗来看,此举是为全天下百姓祈求福祉,并非仅顾及汉中一方民众生计,《旱麓》一诗,是对国家级祭天求福盛典的真实记录。还有,汉中的水稻、玉米收获归仓在秋天,鱼肥水美、果蔬丰收在秋天,汉山草木丰茂、红绿相映、最丰富多彩的美景也是在秋天,隆重的求福仪式和《旱麓》成诗也一定是在秋天。
秋分之时,我和著名作家王蓬老师再次登临汉山。在谷林博物馆观景台上品茗后,又驱车从宽平的公路直上山巅。站在海拔1500米的山顶遥看汉中盆地,只见公路如线、汉江似带,街市如畦,我顿觉渺小并心生满足。
我在汉山之巅极目远眺,不禁心旷神怡、思接千载,又想起了《旱麓》,仿佛听到雅乐袅袅,看到了先民齐聚、庄重祈福的太平景象。□李振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集中反映了周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社会生活实际的305首诗歌。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发展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经》是谁编订的?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谁认定的?是伟大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写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清楚记载孔子从采诗官尹吉甫等收集的3000多首民间诗歌中选编305首而流传后世。我想,两千多年前孔子编诗是不是今天的《唐诗三百首》,史上说法不一,但这个并不重要,孔子选编《诗经》和对诗的重视则是没有争议的。史料载,孔子去世前一年编成了《诗经》,孔子对诗的重视,远超出我们的认识,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是中国文学源头,汉中是源头中的一条小溪。《诗经》中产生于汉中的诗歌有多少首我说不清,自古以来没有异议的诗也是有的,《旱麓》就是一首,还是很有档次、带官方性质、意义重大的一首,从《旱麓》可以窥见三千年前汉中历史人文的辉煌。我数次阅读这首汉中之诗:
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按历史上权威说法,“旱”指南郑的旱山(今汉山),“麓”即山脚。《诗经》写到山的诗不少,如南山、北山等,但写清楚山名的却很少。《旱麓》名气很大,苏东坡写诗:“归来煮瓠叶,弟子歌旱麓”。刘禹锡《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写道:“以慧力感通,故旱麓泉涌;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
《旱麓》的主旨是何?《旱麓》这首诗是《大雅》第5篇。《大雅》共31篇诗歌,皆是对当时统治阶层和祖先、神灵的歌颂。《旱麓》就是对周文王(公元前1152-1056年)在旱山举行祭祀求福盛大仪式的记载和赞颂。当时,旱山祭祀也有可能委托汉中的褒国国君实施。八百年前确定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主张“四书五经”为中国儒学主体内容的大学者朱熹认定“岂弟(恺悌)君子”就是指周文王。《毛诗序》认为:“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周人首领)之业,大王(指周人先祖)、王季(文王之父),申以百福干禄焉。”朱子《诗集传》则认为是“咏歌文王之德”。魏源《诗古微》说是“祭祖受福”。
古人非常看重祭祀。两千六百年前,鲁国贤大臣展禽(柳下惠)说:“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国语·鲁语上》)此话讲,祭祀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慎之又慎的重大事情。《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刘康公(春秋时刘国君主)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这句名言讲,在众多国家大事中,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有两件事:一是祭祀,二是打仗。国家祭祀中,祈求神灵赐福,就是其中一种。从《旱麓》的字句内容来看,应是一首反映并歌颂周文王为百姓求福的诗歌,也是一首记录国家级祭祀求福仪式具体情况的现实主义诗歌。阅读这首诗,仿佛看到三千年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庄严的旱山上树木茂密郁郁葱葱,北麓祭台之上醒目的玉炳金尊中斟满黄酒,蓝天上鹰鸟飞翔,汉江上鱼群跳跃,祭神的大公牛到位就绪,即将献给天神,以祈求神灵永远给人们普降瑞福。一时鼓乐齐鸣,庄严肃穆,周文王或受委托的褒国君王带领众多人士垂手肃立,随即点燃葛藤树枝,主祭人泼洒黄酒,缕缕升腾的烟气把人们对文王和神灵的崇敬送到天庭,也带去了祈福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让我看到了褒国和周的关系非同一般。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文王祖父)、公季(文王父)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曰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旱麓》表达了人们对文王的尊敬和依赖。《史记·周本纪》说:“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家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史记》这段话非常重要,记载了周武王三千年前伐纣,汉中的先民有没有去呢?我认为肯定去了,因为当时汉中有褒国。武王点了名的如庸、蜀、羌等,也有没有点名而只说“嗟!我有国家君”,此话是说:我有友好邻邦的君主。褒国就属于和周武王关系密切的友好邻邦,因而未另再点名。
四千年前,大禹曾到汉中疏治汉江,并且到今河东店镇一带,或从褒斜道走过,后来分封儿子为王时,封了褒国。褒国,在秦岭巴山之间的鱼米之乡,经过一千多年的辉煌岁月,并且褒国与夏商两朝都维持着良好关系,三千二百年前,商武丁和王妃妇好将军讨伐巴蜀路过汉中,褒国积极提供了方便。还有,我认为城固洋县发现的青铜器,说明褒国与宗主国的关系很好,那些令人叫绝的精美青铜器中,可能有的就来自殷商朝廷,如城固出土的有“亚伐”二字铭文的青铜罍等,极有可能是武丁商王朝制作的重要器物。至于,时逾千年褒国的王廷所在?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旱麓》的作者是谁?从这首诗的丰富内容、章法结构、典雅文字、希望指向等综合来看,我认为是一首官方人士创作的诗歌。不能低估古人的文化和智慧,和现在情况来对比,可以说,唐朝官员基本都是诗人,民国以前文化人都是书法家。《大雅》31篇诗歌的作者大都应是西周王室和方国贵族,也称为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旱麓》是一首很讲究、很雅的诗,旧训雅为正,即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我认为作者是一位目睹旱山祭祀求福盛大场面的周王室或褒国王室的近臣或御用文人,写出了这样起点高、内涵丰富、正声大雅的庄重之作。当时,一定有文字记载,不然尹吉甫采诗、孔子选编也无从进行。
我还看到了熟悉的黄酒。黄酒面世很早,秦相吕不韦《吕氏春秋》西汉刘向《战国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都写到仪狄作酒、大禹饮之,这样算那就有四千多年了。《旱麓》中的“黄流”“清酒”,我认为都是黄酒。《本草纲目》等文献记载,白酒始于元代,就从西汉海昏侯墓中发现蒸馏器起算,也只是两千多年。《周礼·天官酒正》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因事临时酿制,昔酒可短时间储存,事酒、昔酒都是米酒,但都是未过滤或粗滤的酒,即醪糟,又叫浊酒。黄酒不是一般的米酒,更不是浊酒。民间百姓自酿黄酒,要经过蒸饭、加曲发酵、澄清过滤、灭菌封存等工序;必经夏采曲、秋收粮、冬酿香醪、春出美酒的过程。经过加曲发酵并过滤的清亮液体,可长期存放,这才叫清酒,用于高级别的祭礼和上层人士饮用,旧时老百姓喝的一般都是浊酒。四十多年前,我去镇巴下乡时,在农户家中就喝过这种浊酒。长期以来,汉中南郑和洋县的黄酒均是上好糯米制做。四千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过去了,种稻酿酒的人们你来我往,作坊酒厂此起彼伏,黄酒的酿造从未停止,汉中为中国黄酒之乡,可谓名副其实。切莫小看黄酒,李时珍说:酒,是天之美禄,少量饮用可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叙情合欢。黄酒可药用,《本草纲目》记了69种黄酒所制的药酒,可以治病除疾,亦可用来制作佳肴,既是美味又作食疗。《旱麓》祭祀求福所用的礼酒,可能就是黄官黄酒的源头。
《旱麓》所写的仪式为谁求福?从《旱麓》全诗来看,此举是为全天下百姓祈求福祉,并非仅顾及汉中一方民众生计,《旱麓》一诗,是对国家级祭天求福盛典的真实记录。还有,汉中的水稻、玉米收获归仓在秋天,鱼肥水美、果蔬丰收在秋天,汉山草木丰茂、红绿相映、最丰富多彩的美景也是在秋天,隆重的求福仪式和《旱麓》成诗也一定是在秋天。
秋分之时,我和著名作家王蓬老师再次登临汉山。在谷林博物馆观景台上品茗后,又驱车从宽平的公路直上山巅。站在海拔1500米的山顶遥看汉中盆地,只见公路如线、汉江似带,街市如畦,我顿觉渺小并心生满足。
我在汉山之巅极目远眺,不禁心旷神怡、思接千载,又想起了《旱麓》,仿佛听到雅乐袅袅,看到了先民齐聚、庄重祈福的太平景象。□李振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