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文化的价值
孙兴华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以下简称“精神标识”),其文化意涵对建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具有独特价值。
黄帝陵承载的世界文明东方类型,有别于西方文明而自成一体,呈现强烈的文化地理空间色彩;黄帝陵文化从属的中华文明,绵续五六千年而独为一脉,流溢浓厚的历史文化时间色彩。由此,黄帝陵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实现跨越古今的深情对话。《史记·五帝本纪》:“维昔黄帝,法天则地。”黄帝陵的文化地理,是起于中华文明之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实践;黄帝陵文化地理的人、地关系,是宇宙-社会大系统的璀璨人文构象。对黄帝陵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主动把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宝贵生态智慧、系统智慧支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出最大文化同心圆、最美诗意远景。
“精神标识”的价值功能,体现于“以文化人”“以史资政”。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祖地,从文明之源为中华文明赋予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功能。《周易·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黄帝选贤与能(如四牧六相),制礼作乐,开创中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教化万民,德治天下,是“以文化人”的光辉典范,黄帝陵即其遗爱物化。《旧唐书·魏征传》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黄帝以史为鉴,勤勉政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取得天下大治的盛德大业。黄帝陵承绪的黄帝文化及其历史风云,故此成为“以史资政”的精神高地。
“精神标识”的象征意义,展现于“中华一统”“文明一脉”“民族一体”(姜泽洵教授所概括黄帝培育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庄子·杂篇》:“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以命世之才,创“黄帝四面”大一统盛世,流泽至今,身到黄帝陵,无人不生大一统之感。《史记·三代世表》:“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中华文明肇自黄帝以迄于今,绵瓞五千年而无断绝,瞻仰黄帝陵,人尽皆知“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文子·精诚》:黄帝治天下,“强不掩弱,众不暴寡”。当此之时,神州各部族结为共同体,各族百姓如同胞手足。拜谒黄帝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油然而发。
“精神标识”的精神场域,由“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构成。相关德泽,于黄帝陵最易为人重温;相关启迪,于黄帝陵最能深入人心。黄帝“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及其诸般发明创造,可见其开物成务肇文明,是国人创造精神之源。“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万方”“劳勤心力耳目”,可见其精进道德、追求真理、勤劳民生、心忧天下,是国人奋斗精神之源。黄帝监于万国,“万国和”,可见其团结万国百族,缔造大一统部落联盟,“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取得福泽万代的功烈,是国人团结精神之源(以上引文均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列子·黄帝》记黄帝梦游华胥证大道,使天下大同大治大自在,是国人梦想精神之源。
“精神标识”的文化特异性,凝聚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越绝·范伯》:“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黄帝文明一脉至今不辍,赋中华文明以连续性。古代礼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莫不承黄帝文化连续性基因。黄帝陵象征的黄帝文化礼乐道德及德治精神,莫不闪耀人民至上、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人文之光,莫不辉耀自强不息、和平发展、天下大同的真理之光。《管子·五行》:“黄帝泽参,治之至也。”黄帝通天地大道,发明创制,赋中华文明以创新性。“百家争鸣”“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两弹一星”等古今创举,莫不绍黄帝创新基因而于黄帝陵激扬创新之魂。《黄帝四经》《尸子》等载“黄帝四面”、《文子》记黄帝时“道不拾遗”,是天下大同的原初实践,赋中华文明以统一性。黄帝以降,虞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占据中国历史主干部分的大一统时期,以至人民共和国,莫不传黄帝文化统一基因而于黄帝陵安放大一统初心。《管子·五行》记黄帝用蚩尤为相(“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和万国,莫不彰显黄帝圣德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赋中华文明以包容性。庙底沟文化、龙山文化播化四方、历代多民族交流融合、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莫不继黄帝包容基因而将包容精神融入黄帝陵文化地理。《韩诗外传》:“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黄帝文化遂赋中华文明以和平性。“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莫不保黄帝文化和平基因而于黄帝陵汲取和平力量。
以上个人之见,或可窥黄帝文化真趣于万一,或可体中华文脉之源于锱铢,中乎?远乎?留待诸君品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孙兴华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以下简称“精神标识”),其文化意涵对建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具有独特价值。
黄帝陵承载的世界文明东方类型,有别于西方文明而自成一体,呈现强烈的文化地理空间色彩;黄帝陵文化从属的中华文明,绵续五六千年而独为一脉,流溢浓厚的历史文化时间色彩。由此,黄帝陵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实现跨越古今的深情对话。《史记·五帝本纪》:“维昔黄帝,法天则地。”黄帝陵的文化地理,是起于中华文明之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实践;黄帝陵文化地理的人、地关系,是宇宙-社会大系统的璀璨人文构象。对黄帝陵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主动把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宝贵生态智慧、系统智慧支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出最大文化同心圆、最美诗意远景。
“精神标识”的价值功能,体现于“以文化人”“以史资政”。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祖地,从文明之源为中华文明赋予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功能。《周易·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黄帝选贤与能(如四牧六相),制礼作乐,开创中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教化万民,德治天下,是“以文化人”的光辉典范,黄帝陵即其遗爱物化。《旧唐书·魏征传》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黄帝以史为鉴,勤勉政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取得天下大治的盛德大业。黄帝陵承绪的黄帝文化及其历史风云,故此成为“以史资政”的精神高地。
“精神标识”的象征意义,展现于“中华一统”“文明一脉”“民族一体”(姜泽洵教授所概括黄帝培育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庄子·杂篇》:“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以命世之才,创“黄帝四面”大一统盛世,流泽至今,身到黄帝陵,无人不生大一统之感。《史记·三代世表》:“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中华文明肇自黄帝以迄于今,绵瓞五千年而无断绝,瞻仰黄帝陵,人尽皆知“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文子·精诚》:黄帝治天下,“强不掩弱,众不暴寡”。当此之时,神州各部族结为共同体,各族百姓如同胞手足。拜谒黄帝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油然而发。
“精神标识”的精神场域,由“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构成。相关德泽,于黄帝陵最易为人重温;相关启迪,于黄帝陵最能深入人心。黄帝“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及其诸般发明创造,可见其开物成务肇文明,是国人创造精神之源。“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万方”“劳勤心力耳目”,可见其精进道德、追求真理、勤劳民生、心忧天下,是国人奋斗精神之源。黄帝监于万国,“万国和”,可见其团结万国百族,缔造大一统部落联盟,“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取得福泽万代的功烈,是国人团结精神之源(以上引文均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列子·黄帝》记黄帝梦游华胥证大道,使天下大同大治大自在,是国人梦想精神之源。
“精神标识”的文化特异性,凝聚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越绝·范伯》:“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黄帝文明一脉至今不辍,赋中华文明以连续性。古代礼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莫不承黄帝文化连续性基因。黄帝陵象征的黄帝文化礼乐道德及德治精神,莫不闪耀人民至上、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人文之光,莫不辉耀自强不息、和平发展、天下大同的真理之光。《管子·五行》:“黄帝泽参,治之至也。”黄帝通天地大道,发明创制,赋中华文明以创新性。“百家争鸣”“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两弹一星”等古今创举,莫不绍黄帝创新基因而于黄帝陵激扬创新之魂。《黄帝四经》《尸子》等载“黄帝四面”、《文子》记黄帝时“道不拾遗”,是天下大同的原初实践,赋中华文明以统一性。黄帝以降,虞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占据中国历史主干部分的大一统时期,以至人民共和国,莫不传黄帝文化统一基因而于黄帝陵安放大一统初心。《管子·五行》记黄帝用蚩尤为相(“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和万国,莫不彰显黄帝圣德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赋中华文明以包容性。庙底沟文化、龙山文化播化四方、历代多民族交流融合、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莫不继黄帝包容基因而将包容精神融入黄帝陵文化地理。《韩诗外传》:“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黄帝文化遂赋中华文明以和平性。“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莫不保黄帝文化和平基因而于黄帝陵汲取和平力量。
以上个人之见,或可窥黄帝文化真趣于万一,或可体中华文脉之源于锱铢,中乎?远乎?留待诸君品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