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16期:第02版 读书

同一性格 两面人生

——读张恨水长篇小说《金粉世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孙鹏

我印象中,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成功的分两种,一个是忠于原著,另一个是改编变化大,有的几乎看不到原著的影子。

例如去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繁花》,就属于改编变化较大的作品。还好我读过作家金宇澄的小说原著,要不然我会觉得这二者毫不相干,一定会认为是导演王家卫独立创作的作品,名字起得恰好雷同而已。

近日读民国大才子张恨水长篇小说《金粉世家》,我再次产生了这种错觉。其实我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前些年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堪称经典之作,现在回想起来,那首片头曲《暗香》荡气回肠的旋律和电视里唯美的画面交织一起,带来的艺术冲击力至今让人念念不忘,该电视剧引起了轰动效应,不仅成就了一批影视新星,而且让更多人知道了张恨水所著的这部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需要多元化,也需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前提是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应该说,小说《金粉世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各方面评论很多。这里,我想谈几句对金太太这个角色的认识,她或许是被读者忽略、被评论家轻视的一个人物。

作为当时总理的原配夫人,我觉得金太太是称职的。首先,金太太是大家闺秀,嫁入金家后能够大力体恤丈夫,无论是家里家外、人前人后,她都做到了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绝对是传统封建社会里的贤内助。

第二,金太太宅心仁厚、性格温和,不仅能够和几个姨太太相处融洽,而且对一群子女格外包容,说话做事讲分寸,点到而已,从不强求别人。

第三,识大体、顾大局是金太太的另一个优点,尤其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后,她能够主动担当,决策果断,尽可能避免家族出现分崩离析的不好局面,最后她上山念经,既不干扰子女,只求恬然生活。

我们常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的性格也不例外。表面上看到金太太的一些优点,其实都暗伏危机,日久才能显现出来。人物性格的这种多样性、复杂性,才让这个角色更有立体感,更符合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也更深入人心。

比如,金太太对丈夫过于顺从,没能及时制止或者化解一些苗头性的危机,给丈夫本人和这个家族埋下了隐患。丈夫的乐极猝死、三姨娘的裹财私逃,谁也不敢否认与金太太不无干系。

再如,金太太对子女们格外开明、包容,甚至达到了溺爱程度。家教的结果是四个公子不学无术、不求上进、无一成器,一方面导致金家后继无人,另一个方面,长期纸醉金迷的生活让子女自私自利,婚姻危机接踵而至,看不到今后生计着落。

还如,金太太到西山皈依佛门后,表面上吃斋念佛,图个清净,实际上尘缘未了,常悲常叹。按我的理解,她是身进佛门心在外,赶个所谓的“时髦”,念再多佛经也无用,反而为其所累,心灵难以找到真正归宿,善终不得。

站在观众的角度,我们看电视剧《金粉世家》,看到的是花花公子金燕西和平民才女冷清秋轰轰烈烈、一曲三折的爱情故事。我们读小说《金粉世家》,读到的是中国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封建军阀和权贵豪门生活的勾心斗角、骄奢淫逸。“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尽管时代不同了,但盛极而衰、乐极生悲的道理不会变,古今如此,概莫能外。

有评论家说,小说《金粉世家》是中国二十世纪的《红楼梦》。一开始我觉得言过其实,因为小说《红楼梦》是公认的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高峰,不能随随便便拿来相提并论。但翻开中国近代文学史细细品咂,还真没发现哪部类似家族史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更能接近《红楼梦》的文学水准,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曹雪芹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恨水附曰:“莫当真,浪花风絮总无因。灯前闲理如来忏,两字伤心。”

二者有真意,再思已忘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