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兆强诗说《中国古代寓言》序
孔明
我认识苏兆强先生很晚,但知道他大名很早。于诗词一阈,他著作甚丰。而他的诗词,特别是诗译,始终令人不能不高看。我惊讶他对诗词之娴熟、之老道、之得心应手,真可谓匪夷所思,常人难以企及,说是神来之笔,绝非夸张。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一经他翻译,崭新的诗句脱口而出,抑扬顿挫,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几乎不留斧痕,这就难能可贵了。若非天赋诗才,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若非博闻强记,要做到这一点亦非易事;若非天道酬勤,要做到这一点只能是白日做梦。他却做到了,有他的一部部诗译专著呱呱坠地为证。说呱呱坠地,也非夸张,因为他但凡有作品问世,几乎都掷地有声。
怪得很,每读苏先生的新著,我就想起了伟人的词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不是吗?名曰苏兆强,我直惊呼兼惊叹:“名副其实呀!”是真强,才有真才实学,那两把刷子,不是故弄玄虚;是真强,才会天马行空,龙宫探宝如探囊取物;是真强,才会学海无涯却如鱼得水,书山有路却如履平地。龙行世界,见多识广;龙隐人间,伏低伏小。与常人一般无二,才显见他真人不露相。我孤陋寡闻,因而与他相见恨晚。
感谢杨乾坤先生。在我心目中,他是真学问家,诗之才情笔意,罕有同辈能匹敌。正是他介绍我认识了苏兆强先生。那是2023年春,苏先生出版了一部皇皇大著,名曰《苏兆强诗译〈唐诗三百首〉》,杨乾坤先生作序。能入杨先生法眼,那我就不敢等闲视之。及至拜读了此书,可以说满心欢喜,对诗译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以现代诗翻译古典诗并不稀奇,令我稀奇的是苏兆强先生竟然翻译如此,让我耳目一新。其诗风、诗韵、诗意、诗感,包括诗情与诗魂,与原诗原味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一声相合,合辙如同步,合拍如同奏,和合而浑然一体,就像量体裁衣,合身而得体。读原诗是一种享受,读诗译则是另一种享受。若想体验唐诗之真美、大美、孤美,读苏兆强诗译是不二法门。
上书为媒介,杨先生为桥梁,我终于认识了苏兆强先生。不了解他,他就是个苏兆强,诗译过几本书;了解了他,他就不仅仅是苏兆强了。在我看来,他不是传说,也该是传奇。在我的朋友里,就诗词创作而言,他是第一,没有第二。几乎半年,他就有一部新著赐我。俱为厚厚的一大本,掂在手里沉甸甸的,开卷阅读,必有新鲜感扑眼而来。他的兴趣广泛,学识宽泛,诗笔足可示范,诗情画意之与方块汉字如魂附体,一经他神奇地排列组合,跃然纸上,宛如行云流水。他写《烽火女谍》,娓娓道来,一气呵成,仿佛不假思索,甚至信马由缰;似乎漫无边际,实则收放自如。分明在诗说故事,却像速写描画,诗如动漫,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既有画面感,又有节奏感,还有层次感,层层递进,句句渲染,直如一轴长卷徐徐舒展,或如走马奔腾一马平川,或如闲云野鹤悠游沼泽。阅读这样的故事,身心俱快,自我放飞,过程甚是享受,思想大受裨益。他那里一气呵成,我这里美不胜收。读书如许,心感与书交融,不足与外人道也。
盛夏,又得苏先生一本书,约我为之作序。我未敢应允,是因为自知才情不逮,在苏先生面前自惭形秽。及至拜读了此书,居然有了灵感冲动,而且不吐不快。书是关于中国寓言的,仍为苏先生擅长的诗体。显而易见:一个个古典寓言被翻为一首首新诗,或者说一首首长诗还原了一个个寓言故事,诗后附有点评,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点得恰到好处,这见识,这学识,这认知,不服不行呀!阅读,几乎是重温,却平添了诗的韵味与趣味,颇耐咀嚼,引人入胜。读这样的书,一举三得:积累了知识,拓展了视野,启迪了智慧。真道是:不读白不读,读了不白读,白读也要读。
虽已步入耄耋之境,丝毫不见老态龙钟,反而步履矫健,谈吐高雅,这便是眼前当下的苏兆强先生。他的乐观与生俱来,坦诚而不加掩饰,豁达而自然而然,启齿见智慧,言语带芳芬。早已著作等身了,依然孜孜不倦;未见坐享其成,却好像一切刚从头开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他真是这样的,若其不然,无法理解他的赤子之心热烈如火、活泼如童、温润如玉。
我坦白:我对方块汉字情有独钟,与苏、杨二位先生可谓惺惺相惜,故而一见如故。苏兆强先生如此诗译古典、诗解古意、诗写人生,正合我意,故发此感。他不独有诗词天赋,更有古道热肠。使命天赋予,宿志自践行;双肩担道义,一笔写春秋。
末了,我还想多说几句:纵观苏先生履历,对寻常人等足可励志,亦可鞭策,更可垂范。他本白衣天使,毕生都在救死扶伤的路上,救人无数,功德无量,亦有锦旗、荣誉为证。医者仁心,他兼有诗心,诗词本为业余爱好,退休之后才痴情专注而一发不可收拾,创作灵感有如井喷。天假长年,不负初心,欲以诗词拯救世道人心。美意也!苦心孤诣,意在此也!可以说,他一直在尽心尽力,更在尽情尽义。活人,他活成了自己的样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苏兆强先生既是这山,也是这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孔明
我认识苏兆强先生很晚,但知道他大名很早。于诗词一阈,他著作甚丰。而他的诗词,特别是诗译,始终令人不能不高看。我惊讶他对诗词之娴熟、之老道、之得心应手,真可谓匪夷所思,常人难以企及,说是神来之笔,绝非夸张。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一经他翻译,崭新的诗句脱口而出,抑扬顿挫,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几乎不留斧痕,这就难能可贵了。若非天赋诗才,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若非博闻强记,要做到这一点亦非易事;若非天道酬勤,要做到这一点只能是白日做梦。他却做到了,有他的一部部诗译专著呱呱坠地为证。说呱呱坠地,也非夸张,因为他但凡有作品问世,几乎都掷地有声。
怪得很,每读苏先生的新著,我就想起了伟人的词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不是吗?名曰苏兆强,我直惊呼兼惊叹:“名副其实呀!”是真强,才有真才实学,那两把刷子,不是故弄玄虚;是真强,才会天马行空,龙宫探宝如探囊取物;是真强,才会学海无涯却如鱼得水,书山有路却如履平地。龙行世界,见多识广;龙隐人间,伏低伏小。与常人一般无二,才显见他真人不露相。我孤陋寡闻,因而与他相见恨晚。
感谢杨乾坤先生。在我心目中,他是真学问家,诗之才情笔意,罕有同辈能匹敌。正是他介绍我认识了苏兆强先生。那是2023年春,苏先生出版了一部皇皇大著,名曰《苏兆强诗译〈唐诗三百首〉》,杨乾坤先生作序。能入杨先生法眼,那我就不敢等闲视之。及至拜读了此书,可以说满心欢喜,对诗译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以现代诗翻译古典诗并不稀奇,令我稀奇的是苏兆强先生竟然翻译如此,让我耳目一新。其诗风、诗韵、诗意、诗感,包括诗情与诗魂,与原诗原味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一声相合,合辙如同步,合拍如同奏,和合而浑然一体,就像量体裁衣,合身而得体。读原诗是一种享受,读诗译则是另一种享受。若想体验唐诗之真美、大美、孤美,读苏兆强诗译是不二法门。
上书为媒介,杨先生为桥梁,我终于认识了苏兆强先生。不了解他,他就是个苏兆强,诗译过几本书;了解了他,他就不仅仅是苏兆强了。在我看来,他不是传说,也该是传奇。在我的朋友里,就诗词创作而言,他是第一,没有第二。几乎半年,他就有一部新著赐我。俱为厚厚的一大本,掂在手里沉甸甸的,开卷阅读,必有新鲜感扑眼而来。他的兴趣广泛,学识宽泛,诗笔足可示范,诗情画意之与方块汉字如魂附体,一经他神奇地排列组合,跃然纸上,宛如行云流水。他写《烽火女谍》,娓娓道来,一气呵成,仿佛不假思索,甚至信马由缰;似乎漫无边际,实则收放自如。分明在诗说故事,却像速写描画,诗如动漫,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既有画面感,又有节奏感,还有层次感,层层递进,句句渲染,直如一轴长卷徐徐舒展,或如走马奔腾一马平川,或如闲云野鹤悠游沼泽。阅读这样的故事,身心俱快,自我放飞,过程甚是享受,思想大受裨益。他那里一气呵成,我这里美不胜收。读书如许,心感与书交融,不足与外人道也。
盛夏,又得苏先生一本书,约我为之作序。我未敢应允,是因为自知才情不逮,在苏先生面前自惭形秽。及至拜读了此书,居然有了灵感冲动,而且不吐不快。书是关于中国寓言的,仍为苏先生擅长的诗体。显而易见:一个个古典寓言被翻为一首首新诗,或者说一首首长诗还原了一个个寓言故事,诗后附有点评,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点得恰到好处,这见识,这学识,这认知,不服不行呀!阅读,几乎是重温,却平添了诗的韵味与趣味,颇耐咀嚼,引人入胜。读这样的书,一举三得:积累了知识,拓展了视野,启迪了智慧。真道是:不读白不读,读了不白读,白读也要读。
虽已步入耄耋之境,丝毫不见老态龙钟,反而步履矫健,谈吐高雅,这便是眼前当下的苏兆强先生。他的乐观与生俱来,坦诚而不加掩饰,豁达而自然而然,启齿见智慧,言语带芳芬。早已著作等身了,依然孜孜不倦;未见坐享其成,却好像一切刚从头开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他真是这样的,若其不然,无法理解他的赤子之心热烈如火、活泼如童、温润如玉。
我坦白:我对方块汉字情有独钟,与苏、杨二位先生可谓惺惺相惜,故而一见如故。苏兆强先生如此诗译古典、诗解古意、诗写人生,正合我意,故发此感。他不独有诗词天赋,更有古道热肠。使命天赋予,宿志自践行;双肩担道义,一笔写春秋。
末了,我还想多说几句:纵观苏先生履历,对寻常人等足可励志,亦可鞭策,更可垂范。他本白衣天使,毕生都在救死扶伤的路上,救人无数,功德无量,亦有锦旗、荣誉为证。医者仁心,他兼有诗心,诗词本为业余爱好,退休之后才痴情专注而一发不可收拾,创作灵感有如井喷。天假长年,不负初心,欲以诗词拯救世道人心。美意也!苦心孤诣,意在此也!可以说,他一直在尽心尽力,更在尽情尽义。活人,他活成了自己的样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苏兆强先生既是这山,也是这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