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23期:第03版 百味

母亲二三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常彦杰

近日,我对母亲的思念越发浓重了。她那辛劳的背影、包容的热泪、善良的微笑,令我彻夜难眠。尤其是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几件小事,让我深切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一篮白馍

陕北故乡的土地不适宜种冬小麦,种在背坡,会被冻死;种在阳洼,即便好年景,每亩地也就收几十斤。所以白面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普通农户,那是实实在在的奢侈品。集体劳作时,常有人咽着口水说:“让我一个月能吃上一顿揪面片,死了也不亏。”

那是1969年的夏秋之交。母亲小心翼翼地拿出生产队早些时候分来的二十多斤麦子,淘洗干净后把它磨成面粉。晚上发了面,第二天上午便蒸了十四个雪白雪白的大馍馍。随即还为每个馍点了红点。浓浓馍香扑鼻,馋得妹妹跃跃欲试。母亲则板起了脸,说:“不许动!那是给你外爷的。他上岁数了,你们还小,吃的日子还长着哩。”说着便很快把馍拾掇起来,足足装了一篮,然后盖上笼布,以免馍香惹祸。下午便拎起篮子送给住在十多里外邻村的外爷……

母亲虽然是位普通、不识字的农家妇女,却深深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现在,用一篮子白馍作为礼品去孝敬老人,会遭人诟病的,但在那个年代的陕北贫困农家,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篮白馍,令我看到了作为寒门家庭的女儿对老父亲的一片孝心。

三根裤带面

大约是1975年,我们因为父亲当时在米脂县法院工作,住进了城里,一家人从此便生活在一起。让我和母亲始料不及的是,父亲因工作不顺心,经常回到家对母亲和我发脾气。我恐惧,也愤怒,但母亲却没有任何怨言。

有一次,父亲莫名其妙地发完脾气后,母亲一边委屈地抺着眼泪,一边特意在快熟的钱钱饭里下了三根裤带面,两根捞给了父亲说:“吃吧,当家的,吃好了有精神发脾气。”一句话,便把还在生气的父亲逗笑了。一根捞给了我说:“吃吧,孩子。你爸使性子是盼你快快长大哩。”这三根裤带面,不仅化解了家庭的尴尬,也让我看到了母亲的胸怀和睿智,看到了母亲的善良和淳朴,看到了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包容和关爱。

一块枣糕

1962年,陕北因自然灾害侵袭,粮食奇缺。在米脂中学上学的我已经16岁,每月只能吃十多斤粗粮,可住在农村的家人,每月连十多斤粗粮也吃不到。

有一天,母亲突然来到学校,把我叫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口袋里取出一块用纸包着的枣糕,递到我手里说:“孩子,快吃。”我二话没说,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母亲看得直流眼泪……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去榆林探视了生病的姨母,枣糕是她走时姨父为她备的干粮。她打早起身连水都没喝一口,在汽车上颠了3个多小时(榆林至米脂75公里)。看过我后,又要步行三个小时才能回到家(我家距县城12.5公里),几乎一天没吃东西。这块枣糕,令我看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有道是,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母亲的这些细微小事,虽不能生出什么光辉,但在我的心中就是那苍穹中的星星,时刻在天空闪闪发光,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