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老到与悲悯情怀
——初读康铁岭《城里城外》
王庆
前几日,从网上淘得一本作家康铁岭早年间的集子《城里城外》。初读之后,爱不释卷,感喟其精妙绝伦,乃至于确信精妙之前应再加一个“太”字。追溯其源,这是十几年前康铁岭出的一本文学集子,可以说正是这个集子的面世,奠定了他在文学界著名作家的瞩目地位。
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是出于我情感与思想的自愿。读罢深思,觉得不说几句,对不起这样一本好书——生怕它掩埋于匆匆而过的流年之中。据传,费秉勋老人当年读完《城里城外》后感言:“康,你当年咋不早写小说?你写了,也没有XX的事了。”才子董子竹写道:“邙山者奇才也。”“其文字诡秘刁钻,非老李准古杜甫……”云云,还在署名后特加一个“叩”字。平凹先生,陈彦先生均有不凡评价。笔者惜之悔之,当年不识康先生,如不识璞玉浑金,只恨相识晚矣。
康铁岭其文如同其人,是一种气象万千、包罗万象的状态与样貌。一本传奇文学,书里内容既不猎奇,也不艳俗。其中内容全是散文、中短篇小说、驳文,一满的正儿八经文学作品。洋洋洒洒四十多万字,硬是把他推到著名作家的行列。
古人云:“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而作者笔触所指,多是社会非常现象,社会中各种非常人与非常事。犀利的文字层层剥去光鲜社会的伪饰,好似让读者看那用X光扫描后的底片,只剩下清晰骨骼和肌腱——这是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文字功力。值得称道的是,其笔触所及绝少有人为的添盐加醋,文风语感似有所传承,或许像郁达夫、徐志摩那一代人的文学作品。老到的文字烘托和细腻的情境描摹,会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文学语境中,使人产生疑惑:这是在读散文呢,还是在读小说?当然,文集中也有一部分纯散文,以及一部分游记。在我看来,其实最为青睐的,还是这本书中那几个中短篇小说。
康铁岭擅长写博客,这个集子中也有收录。他的博客似有先见之明的精准预测,简直可称为“神预测”。一篇是《审判个球!!!》,他这个“江湖郎中”在21世纪初始,居然一眼就能看出中国足球的弊病所在。足见他的直觉和预言是如此精准,让人折服。另一个神预测,是一篇小说。据说,这篇小说刚发表,多人劝说他删掉其文,组织上也有人找他谈话。但他坚决不删文,让那篇小说像根尖尖的刺,挺在网上。
事实上,这类文章只是书的小部分,大部分是他人文情结的表露。诸如其中一篇《搬家》,是他对大树在城市中被人为挪来挪去现象的叩问。这种人文关怀显露的悲悯之情,体现在对人上,也体现在对自然上。他有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悯悲情怀。仁,仁一人之仁,悲,悲一物之悲,足矣!这才是那个看似横眉冷眼的康先生内心真正的柔软部分。我想,谁说他不是仁者,花草树木都不会答应的。
当然,这部集子的最大看点是文学部分,更准确地说是小说部分——这部分篇篇可谓佳作,费老所赞扬的也主要是小说。书中选录了中短篇小说十余篇,内容多是写下层人物。如中篇《闫道姑》。作者用三万多字篇幅,叙述美丽姑娘闫道姑的奋斗与失身,最终沦落为道姑的故事。她是个悲剧人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悲剧呢?时代使然。这是这一中篇振聋发聩的地方。再来思忖一番,这能全怪她吗?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必然结果。那个时代,小人物的翻身机会看似来了。然而,谁也不能跳出底层人物在阶层固化中试图跃升而结局必然失败的魔咒。闫道姑与张贵兰们就是少年于连,而局长、白书记们就是市长和德瑞娜夫人。一言以蔽之,这篇小说就是中国的《红与黑》。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写照,也是小人物的宿命,更是对时代残酷现实的深刻揭露。
我以为,小说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规劝下层人,在阶层跃升的搏斗中,一定不要非分和投机,规律性不是人为能打破的。白玉微瑕,这篇小说有某些名著的影子和桥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仍不失现代中国小说的深刻性和示范性。在此可以预言,《城里城外》这部集子具有与中外名篇不分轩轾的文字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也将长存于中篇名篇之列。
《城里城外》气韵生动,率真洒脱。其文蕴含了多维的思想和意象,是康铁岭文学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笔者以为,如能再版,将对于理解康铁岭后来的三部长篇和他的文学成就,有特别意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王庆
前几日,从网上淘得一本作家康铁岭早年间的集子《城里城外》。初读之后,爱不释卷,感喟其精妙绝伦,乃至于确信精妙之前应再加一个“太”字。追溯其源,这是十几年前康铁岭出的一本文学集子,可以说正是这个集子的面世,奠定了他在文学界著名作家的瞩目地位。
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是出于我情感与思想的自愿。读罢深思,觉得不说几句,对不起这样一本好书——生怕它掩埋于匆匆而过的流年之中。据传,费秉勋老人当年读完《城里城外》后感言:“康,你当年咋不早写小说?你写了,也没有XX的事了。”才子董子竹写道:“邙山者奇才也。”“其文字诡秘刁钻,非老李准古杜甫……”云云,还在署名后特加一个“叩”字。平凹先生,陈彦先生均有不凡评价。笔者惜之悔之,当年不识康先生,如不识璞玉浑金,只恨相识晚矣。
康铁岭其文如同其人,是一种气象万千、包罗万象的状态与样貌。一本传奇文学,书里内容既不猎奇,也不艳俗。其中内容全是散文、中短篇小说、驳文,一满的正儿八经文学作品。洋洋洒洒四十多万字,硬是把他推到著名作家的行列。
古人云:“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而作者笔触所指,多是社会非常现象,社会中各种非常人与非常事。犀利的文字层层剥去光鲜社会的伪饰,好似让读者看那用X光扫描后的底片,只剩下清晰骨骼和肌腱——这是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文字功力。值得称道的是,其笔触所及绝少有人为的添盐加醋,文风语感似有所传承,或许像郁达夫、徐志摩那一代人的文学作品。老到的文字烘托和细腻的情境描摹,会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文学语境中,使人产生疑惑:这是在读散文呢,还是在读小说?当然,文集中也有一部分纯散文,以及一部分游记。在我看来,其实最为青睐的,还是这本书中那几个中短篇小说。
康铁岭擅长写博客,这个集子中也有收录。他的博客似有先见之明的精准预测,简直可称为“神预测”。一篇是《审判个球!!!》,他这个“江湖郎中”在21世纪初始,居然一眼就能看出中国足球的弊病所在。足见他的直觉和预言是如此精准,让人折服。另一个神预测,是一篇小说。据说,这篇小说刚发表,多人劝说他删掉其文,组织上也有人找他谈话。但他坚决不删文,让那篇小说像根尖尖的刺,挺在网上。
事实上,这类文章只是书的小部分,大部分是他人文情结的表露。诸如其中一篇《搬家》,是他对大树在城市中被人为挪来挪去现象的叩问。这种人文关怀显露的悲悯之情,体现在对人上,也体现在对自然上。他有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悯悲情怀。仁,仁一人之仁,悲,悲一物之悲,足矣!这才是那个看似横眉冷眼的康先生内心真正的柔软部分。我想,谁说他不是仁者,花草树木都不会答应的。
当然,这部集子的最大看点是文学部分,更准确地说是小说部分——这部分篇篇可谓佳作,费老所赞扬的也主要是小说。书中选录了中短篇小说十余篇,内容多是写下层人物。如中篇《闫道姑》。作者用三万多字篇幅,叙述美丽姑娘闫道姑的奋斗与失身,最终沦落为道姑的故事。她是个悲剧人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悲剧呢?时代使然。这是这一中篇振聋发聩的地方。再来思忖一番,这能全怪她吗?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必然结果。那个时代,小人物的翻身机会看似来了。然而,谁也不能跳出底层人物在阶层固化中试图跃升而结局必然失败的魔咒。闫道姑与张贵兰们就是少年于连,而局长、白书记们就是市长和德瑞娜夫人。一言以蔽之,这篇小说就是中国的《红与黑》。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写照,也是小人物的宿命,更是对时代残酷现实的深刻揭露。
我以为,小说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规劝下层人,在阶层跃升的搏斗中,一定不要非分和投机,规律性不是人为能打破的。白玉微瑕,这篇小说有某些名著的影子和桥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仍不失现代中国小说的深刻性和示范性。在此可以预言,《城里城外》这部集子具有与中外名篇不分轩轾的文字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也将长存于中篇名篇之列。
《城里城外》气韵生动,率真洒脱。其文蕴含了多维的思想和意象,是康铁岭文学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笔者以为,如能再版,将对于理解康铁岭后来的三部长篇和他的文学成就,有特别意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