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之间显匠心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见习记者 刘海英
陈红伟远程测量放样。(资料图)
“这个测量机器人APP是在手机上利用物联网进行远程测量放样,既提高了测量精度,又将操作人员从3人减少到1人,还可实时将数据传回。”杨强说起师傅陈红伟带领团队最近研发的这套新系统时自豪感满满。
1月20日,记者来到中交一公局西北工程有限公司航天基地数据产业园项目部,见到了这位“毫厘必争”的测量人、省劳模——陈红伟。
工程未动,测量先行。20年来,陈红伟从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到寻常巷陌,从平地到丘壑,他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跨河越谷,背着40多斤的仪器一走就是几公里、十几公里,只为让测量精度高一点、再高一点。
毫厘之间求精准
“精密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的‘方向盘’、是施工者的‘千里眼’。无论是开山挖洞,还是修桥铺路,每一毫米都事关项目的推进。”陈红伟说。
2017年,陈红伟担任郑西高速项目测量负责人。面对工程整体落差大、多坐标换带的隧道群贯通控制难题,他带领团队钻研技术,改进测量接收标靶,制定自动化导线测量方案,将1.8公里长隧道贯通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测量时间缩至3小时,为5公里长隧道群高精度贯通筑牢根基。
测量深山路基横断面时,考虑到传统方式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耗时,且山区高速对环保要求高,弃土场选址需更精准,尽管公司此前并无先例,陈红伟决定尝试用旋翼无人机测量。工作之余,他努力学习无人机知识,不到一个月就成为合格的操控手。
最终,他成功完成多个弃土场数据采集,获得大家的认可,其“人机配合”测量法在全公司推广,有效提升了整体测量水平。
险阻面前抢时效
随着乐化高速开工,陈红伟和团队转战青藏高原。距离全面铺开不到一个月,他发现设计交桩后控制点少、坐标参数与现场不一致的问题。
面对难题,陈红伟需在两条路中抉择,一条是3公里难走却能节省半个月的牦牛小道,一条是24公里好走的国道。为抢工期,他带领小组背着沉重仪器踏上牦牛小道进行复测。
起初一切顺利,然而,高原气候变幻莫测,到达山腰时,7级大风骤起,此时天空也下起了鹅毛大雪。汗液瞬间凝结裹满全身,整个人像瞬间掉入冰窟一样。
“吃饭时,当我们把刚加热好的自热饭递到同事手里,上面已经冻出厚厚的一层油。”陈红伟回忆道。
为保证数据连续性,他们顶着如刀刮般的寒风继续作业,白天复测,晚上回驻地查阅资料、修改方案。
经过12天艰苦奋战,陈红伟团队顺利完成复测,保障了控制点精度和项目推进。
创新赋能提质效
把重复工作做精、新任务做好,不断提高创新水平,是陈红伟多年的工作准则。去年是乐化高速项目施工关键年,测量团队6人需在8个月内完成多项复杂放样任务,传统测量方法难以完成。
陈红伟带领团队从测量放样时间长的工序入手,决定创新测量方式。针对高墩模板定位时易损坏测量设备、影响效率的问题,他们研究制作了高墩激光定位基座等装置,并改进远程操作系统。为使系统更实用便捷,陈红伟还自学电子技术,对系统改造升级,实现物联网远程控制。
经过努力,团队制作出一系列测量设备和装置,提高了测量效率,顺利完成施工放样任务。这些新设备和装置不仅加快了施工速度,还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级工法。
二十载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从隧道群到高速公路,每一处精准数据都是陈红伟扎实工作的勋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见习记者 刘海英
陈红伟远程测量放样。(资料图)
“这个测量机器人APP是在手机上利用物联网进行远程测量放样,既提高了测量精度,又将操作人员从3人减少到1人,还可实时将数据传回。”杨强说起师傅陈红伟带领团队最近研发的这套新系统时自豪感满满。
1月20日,记者来到中交一公局西北工程有限公司航天基地数据产业园项目部,见到了这位“毫厘必争”的测量人、省劳模——陈红伟。
工程未动,测量先行。20年来,陈红伟从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到寻常巷陌,从平地到丘壑,他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跨河越谷,背着40多斤的仪器一走就是几公里、十几公里,只为让测量精度高一点、再高一点。
毫厘之间求精准
“精密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的‘方向盘’、是施工者的‘千里眼’。无论是开山挖洞,还是修桥铺路,每一毫米都事关项目的推进。”陈红伟说。
2017年,陈红伟担任郑西高速项目测量负责人。面对工程整体落差大、多坐标换带的隧道群贯通控制难题,他带领团队钻研技术,改进测量接收标靶,制定自动化导线测量方案,将1.8公里长隧道贯通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测量时间缩至3小时,为5公里长隧道群高精度贯通筑牢根基。
测量深山路基横断面时,考虑到传统方式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耗时,且山区高速对环保要求高,弃土场选址需更精准,尽管公司此前并无先例,陈红伟决定尝试用旋翼无人机测量。工作之余,他努力学习无人机知识,不到一个月就成为合格的操控手。
最终,他成功完成多个弃土场数据采集,获得大家的认可,其“人机配合”测量法在全公司推广,有效提升了整体测量水平。
险阻面前抢时效
随着乐化高速开工,陈红伟和团队转战青藏高原。距离全面铺开不到一个月,他发现设计交桩后控制点少、坐标参数与现场不一致的问题。
面对难题,陈红伟需在两条路中抉择,一条是3公里难走却能节省半个月的牦牛小道,一条是24公里好走的国道。为抢工期,他带领小组背着沉重仪器踏上牦牛小道进行复测。
起初一切顺利,然而,高原气候变幻莫测,到达山腰时,7级大风骤起,此时天空也下起了鹅毛大雪。汗液瞬间凝结裹满全身,整个人像瞬间掉入冰窟一样。
“吃饭时,当我们把刚加热好的自热饭递到同事手里,上面已经冻出厚厚的一层油。”陈红伟回忆道。
为保证数据连续性,他们顶着如刀刮般的寒风继续作业,白天复测,晚上回驻地查阅资料、修改方案。
经过12天艰苦奋战,陈红伟团队顺利完成复测,保障了控制点精度和项目推进。
创新赋能提质效
把重复工作做精、新任务做好,不断提高创新水平,是陈红伟多年的工作准则。去年是乐化高速项目施工关键年,测量团队6人需在8个月内完成多项复杂放样任务,传统测量方法难以完成。
陈红伟带领团队从测量放样时间长的工序入手,决定创新测量方式。针对高墩模板定位时易损坏测量设备、影响效率的问题,他们研究制作了高墩激光定位基座等装置,并改进远程操作系统。为使系统更实用便捷,陈红伟还自学电子技术,对系统改造升级,实现物联网远程控制。
经过努力,团队制作出一系列测量设备和装置,提高了测量效率,顺利完成施工放样任务。这些新设备和装置不仅加快了施工速度,还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级工法。
二十载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从隧道群到高速公路,每一处精准数据都是陈红伟扎实工作的勋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