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56期:第01版 首版

“九腔十八调”的民间说唱艺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魏韬

陕北说书。

在灿若星河的陕北民间艺术中,“说书”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它最早是由盲人自身生存和养家糊口而创造的一种娱乐民众的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数千年不断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独具特色的文艺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西北广大地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陕北说书”是流行在陕北、宁夏、内蒙古、晋北等地的一种说唱艺术,陕西省内主要流行于延安、榆林两地。它曲调优美流畅,内容丰富多样,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由于陕北说书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形式简单,活动方便,一人一把三弦即可演出,不受时间地点和听众人数的限制,冬天冷了放在炕上,夏天热了放在院里,穷乡僻壤可以到,家庭院落甚至田间地头也可以说,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最经济实惠的一种娱乐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说书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学艺的盲人也很多。上世纪90年代是说书的改革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除了盲人,明眼人也开始学说书,出现了张俊功等一大批颇有造诣的说书艺人,说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现代理念的内容,由单人说书发展为多人说书,乐器也增加了很多。

传统的说书,是盲人特有的谋生权利,明眼人一般不得介入,其中虽然也有些明眼说书艺人,但两者经常进行争斗。先初,书词没有写成书本,大部分是由师傅传给徒弟,一代一代口头传下来,后来有些大本书词,由明眼人代抄下来,才流传至今。

而“横山说书”,则是陕北说书中重要的一支,在横山有悠久的历史。据艺人们传说,横山说书起初只是乞丐们沿门讨饭时依照对象自编自唱说的吉庆话。后来逐渐发展,产生了长的书词,到了宋代,说书艺术已经很丰富。以后又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充实完善,吸收眉户、秦腔、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到了清光绪年间说书内容已经很盛行,也出现了刘麻子、张信等有名的说书艺人,再经过师徒传承,一直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初,以党岔韩起祥为代表的横山说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代,1942年新秧歌运动促使横山说书传到陕北各地。

横山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革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醒木、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横山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

横山说书的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横山说书的结构由起板、过场、正本、落板四部分组成。起板即开头,通常是艺人们根据场合或主人即兴编唱的问候吉祥语,然后“弹起三弦定准个音,众位明公请坐稳,今天我不把别的论,单说说前朝古代人”说书正式开始。过场是起板后为了吸引听众而说唱的一小段幽默笑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说正本,正本一般都是一些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古书传记和新编新人新事等。最后称落板,什么时候落板是有讲究的,一般是故事情节的紧要关头戛然而止落板收弦,为的是下一场有更多的听众。

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对该项非遗采取了积极切实的保护措施。例如,全面收集整理材料,建立横山说书队,进一步完善“民间艺人档案表”的整理、补充工作;开始对横山重点说书艺人进行培训及试演;在各大旅游景点、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立长期性的演出活动场,并积极筹划赴省、进京演出。

2009年6月,横山说书已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一生发于黄土地上的民间文艺,正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不懈地向世人讲述着这片土地上酝酿的精彩故事。

横山说书。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