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142期:第04版 百味国际

那盏油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童年的记忆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那盏油灯。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记得那时家里照明使用的是一盏祖传的油灯。这种东西当时在秦岭深山的农村很普遍,做工极为简洁,高高的铁灯架上顶着灯碗,装上自产的麻油或漆油(麻籽或漆树上的籽压成的油),一根棉花灯捻,绿豆般大小的灯光十分昏暗,这就是当时为数不少的山里农村照明条件。每到夜幕来临,母亲总是将灯头挑了又挑,想让微弱的灯光尽量亮堂些,但效果并不大,屋里始终是昏暗一片。为此,全家人往往是匆忙地吃过晚饭后,就吹灯入睡了。

七十年代中期,乡亲们开始用上了煤油灯,照明情况有所改观。但在我的记忆里,总感到家里煤油很紧张,不仅要凭票供应,而且总是为买不起煤油而发愁。当时家里喂了十几只鸡,鸡下的蛋卖的钱,几乎全部用来买煤油了。因此,母亲对油灯管制得特别严格。晚饭后,家里用柴草煨炕有火光不准点灯,天晴的夜晚有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不准点灯,一般情况下,晚饭一吃没事情,母亲就督促全家人入睡,以省灯油。而且也不管有无反对者,就把灯吹灭,并将全家仅有的一盒火柴牢牢地攥在手中。那时,镇安是最早通电的县城。县城通电时,舅舅特意跑到住在县城的姨娘家,体验了一下电灯的生活。回来后,一个劲儿夸电灯有多么亮、多么好,甚至说在灯下掉一根针都能找见。舅舅越说我们心里就越发痒,期盼家乡也能早日通电。这一盼就是多年,遗憾的是家乡一直没有实现通电的夙愿。

家乡通电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1979年秋,当地政府在镇上的龙洞山脚下建起了小型水电站,给当地回汉族群众通了电,终于告别了世代使用油灯的历史,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电灯梦想。

我清楚记得家乡要通电的时候,村里老小都格外看重,老早就合计着,选择在国庆节通电。在大家的一致坚持下,镇供电所尊重乡亲们的意见,日夜加班加点赶在国庆节供电了,向国庆节献上了一份厚礼。虽然这件事已过去几十年了,但是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通电那天的情景:那天阳光格外明媚,蓝天白云下,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群众一起涌向村头,扭起了秧歌,载歌载舞庆祝国庆、庆祝通电,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终生难忘。

一晃几十年又过去了,我无意之中翻出了当年那盏祖传的油灯,看着那锈迹斑斑的模样,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小小油灯承载了家乡许多的变迁。□孙守雅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