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61期:第01版 首版

千年古调里的年俗记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连日来,来自西安市周至县的秦腔爱好者张超,每天早早就穿着棉衣、带着小板凳来到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广场,抢占前排位置,以便近距离欣赏秦腔演出。

2月10日下午14时许,伴随着一阵铿锵的梆子声,西安易俗社演员登台开唱。他们扮相精美,唱腔悠扬,一招一式尽显专业风范。“十八年盼夫寻儿到处奔波竟成空望……”《慈母泪》演员樊佩玲甩动水袖,一个踉跄跌坐在台前,引得观众连连拍手叫好:“这娃脚底下利索,唱得有味道!”

观众将戏台子围得满满当当。有人打着拍子,跟着演员轻声唱和。有人举着手机拍视频,记录演出的热闹场面。听到动容处,70岁的王德顺眼角发红:“咱西北人过年就得吼一吼,这戏唱得就是好咧。”

舞台侧方,司鼓焦福银眉头微蹙,紧盯着演员的动作神情、唱腔念白等敲。作为戏曲乐队的指挥者,他负责控制全场节奏。“登台后根本感觉不到冷。”焦福银表示,观众的欢呼声与掌声让他浑身都“热腾腾”,鼓舞他调动全部力量配合演出。

记者绕到后台,这里则是另一番忙碌景象。《二进宫》选段演员或对着镜子勾勒眉梢,或练习台词调整状态。主持人梁少华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他们经历了“最忙碌”演出季,人均一天连演几场是常态,凌晨化妆、深夜卸妆,这样的作息也是常态。“不觉得辛苦,只要一登台,精气神自然就上来了。”他感慨道。

今年春节是首个“非遗春节”。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底,西安易俗社分别在西安、宝鸡、延安等地组织开展95场非遗秦腔演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介绍,今年春节的演出清单既有《忠义侠》《火焰驹》等易俗社优秀保留剧目,也有戏迷选出来《三滴血》《杨门女将》等经典剧目。“戏迷朋友要听的不仅是戏,更是记忆里的年味儿。”她说。为了与蛇年主题呼应,西安易俗社此前还精心复排了青春版《白蛇传》,对服化、道具、舞美等进行全方位升级,只为给观众呈现优秀的视听效果。

“我们安排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献艺,希望这千年古调与新春爆竹声交织成老百姓心中独特的年俗记忆。”惠敏莉说,将跟随前辈艺术家的脚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秦腔演出现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