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11期:第01版 首版

李固家族何人葬故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刘乐

东汉太尉李固自祖父李颉到父亲李郃祖孙三代人的县籍都是南郑,《华阳国志》《后汉书》记载甚明,唯其故里失传不详。幸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水证地,以地存史”的记述,给我们提供了寻找的线索,注文云:“汉水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李固死后就葬在南郑县境内,一处濒临汉江叫长柳村的地方。按照古人落叶归根的传统丧葬习俗,归葬之地就是其故里。因此,汉中文史专家陈显远先生在《李固墓》一文中肯定地讲:“这里(长柳村)就是李固的故里。”

长柳村位于南郑县治(今铺镇)东三十里处,今属城固县柳林镇。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考辨说:“《九域志》,南郑有长柳镇。今有柳村堡,在南郑县东南三十里,与城固县接界。”表明长柳村,到宋代置长柳镇,清代又称柳村堡的历史沿革。民国时期还改叫过柳林铺,今为柳林镇。

史载,先秦置南郑、城固县,南郑县为汉中郡治,治所在今汉中市汉台区东二里的铺镇;城固县,南朝刘宋改成固为城固,隶属汉中郡,治所在今城固县东五里的湑水西岸汉王城。由于李固故里长柳村介于南郑与城固两县毗邻处,地属何县,历史上区划屡有变动。经查证,长柳村划归南郑县的时期有:东汉、南北朝、清光绪时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长柳村划归城固县的时期有:唐代、宋代、明代、清康熙、乾隆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至今。

长柳村作为东汉名臣李固故里,倍受文士官吏爱屋及乌般地关注。“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来到这里,作《长柳》五言诗留下:“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的优美诗句。北宋兴元府知府文同,到城固寻访前朝隐士崔觐遗迹,在“访问诸故老,寂无祠与坟”的遗憾中,拜谒李固墓。他十分敬仰“此县汉唐时,诸公扬清芬”的风范,故而“刻诗子坚庙,来者期不泯”,在李固祠庙刻诗传承,希望后来者知道先贤的事迹。

三国孙吴史学家谢承撰《后汉书》记载:“固临终,敕子孙:素棺,三寸幅巾,殡殓于本郡墝埆之地,不得还墓茔,有污先公兆域。”表明遵遗嘱,李固骸骨没有葬入李氏家族墓地,而是安葬在了长柳村东边的“墝埆之地”。墓冢南北向,头北脚南,墓基长42米,宽23米,冢高6米,长14米,宽10米,呈覆斗形,这里正是一处荒凉瘠薄的高坎之地。

那么李氏家族墓地又在哪里呢?经考证其在李固墓西十里的七星台。据陕西省文物局编辑出版的《汉中卷·城固文物》一书介绍:“七星台汉墓群,位于城固县柳林镇草寺村六组,村委会南800米处。墓群所在地名为七星台,据当地老人讲,这一片共有圆丘形封土七处,分布似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台。后遭到破坏,现存封土呈不规则长方形,长9.5米,宽5米,高1.7米;在封土堆发现带有花纹的汉砖。”民国以前流传“草寺有个七星台,李家先人这里埋”的传说。查两汉时期长柳村一带的官宦大族,只有显赫一方的李固家族。史载李固祖父李颉、父亲李郃、儿子李燮死后均葬故里。如李固四十二世后裔李道、南宋淳熙八年修撰的河南汤阴县《瓦岗村李姓族谱》记述:“溯忆我李肇迹陇西名族,自东汉始祖颉,二世祖郃,墓南郑。”嘉庆《汉中府·邱墓》载:“南郑县:汉司空李郃墓。京兆尹李燮墓。”七星台东汉李固家族墓地,所葬七人应为李颉、李郃、李历之父(李颉子、李郃弟、李固叔父),李固堂弟李历,李固三子:李燮、李基、李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