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11期:第01版 首版

明清咸阳城的钟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刘晓东

明清咸阳城的钟楼,旧址在今清泰街、永绥街与中山街交汇口,西距2010年新建的咸阳钟楼约百米。明清时期的咸阳钟楼在县中西两街十字口,横跨中西两街。

按清乾隆十六年《咸阳县志》收录的乾隆八年咸阳知县姚世道“重修钟楼碑记”记载,咸阳钟楼创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清初顺治八年(1651)曾对钟楼进行重修。但“岁久楼(钟楼)复倾”。乾隆七年(1742)冬天,知县姚世道召集县邑乡绅商议捐资重修钟楼,姚世道率先捐献俸银百两,众乡绅踊跃捐助了重修工程所需的其余银两。“工(重修钟楼工程)兴于乾隆七年冬十一月,落成于次年(乾隆八年)秋九月”。重修后的钟楼“自巅及基,焕然一新。”“下分为四门,向作方形”。姚世道还对钟楼下的泥道用废碾数十枚进行了整修,道路才得以平坦,不会积雨。姚世道还在钟楼西北的空地,修建了四间房屋,并推举诚信严谨之人来管理,房屋每年的租金作为疏通水道及将来修葺钟楼的资金。据清乾隆十六年《咸阳县志》续志及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收录的清道光年间咸阳知县陈尧书“重修咸阳钟楼碑记”记载,自乾隆七年(1742)重修钟楼后,“越今(道光十三年)又九十余稔(年)。岁久材朽,上则破瓦断椽,巍巍欲坠;下则轨途积潦,颠覆为虞。靡特观瞻弗壮,亦行旅戒心也”。道光八年(戊子,1828),知县陈尧书履任后,就开始谋划重修钟楼,只因当时才商议要重修城垣,导致经费紧张,无暇顾及重修钟楼,到了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秋九月,重修城垣工程完工后,陈尧书偕同僚召集县邑绅士耆老商议重修钟楼之事,陈尧书带头捐献俸银,众乡绅纷纷响应,共计捐银三千二百八十五两。重修钟楼工程历时十六个月,至道光十五年完工。道光年间重修后落成的钟楼“衢通四达,楼耸三层……栏回檐舞,金碧交辉矣!”登上钟楼则可“望九嵕,眺八川,山屏水带,历历可数”。记载乾隆、道光年间重修咸阳钟楼的《重修钟楼碑》及《重修咸阳钟楼碑》均已不复存在,所幸清乾隆十六年《咸阳县志》收录了乾隆八年“重修钟楼碑记”,清乾隆十六年《咸阳县志》续志及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收录了道光年间的“重修咸阳钟楼碑记”,两篇碑记弥足珍贵,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咸阳钟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记咸阳钟楼用途“望氛祲察灾祥。上悬大钟,按时撞之”,咸阳钟楼定点报时,声震数里,钟鸣祥瑞。张德臣编《渭城文物志》记载,咸阳钟楼上大钟高约2米,上铸楷书铭文“秦始皇帝制”,1952年拆楼时将钟移至凤凰台。明清时期各地的钟鼓楼主要作报时、报警之用。大多设置在城市的中心,大城市钟楼、鼓楼分置,东钟楼西鼓楼对峙排列,咸阳这样的小县城则只有钟楼,未见鼓楼,有的小城市只设鼓楼,未见钟楼。明清时期各地城市都实行宵禁制度,早上钟楼敲钟,城门开启,万户活动。晚上鼓楼击鼓,城门关闭,宵禁人息。这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按照姚世道《重修钟楼碑记》中“(钟楼)盖以警晨昏”的记载,咸阳钟楼早、晚都要负责报时,这就兼具了鼓楼的功能。钟楼对当时人们的起居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清咸阳钟楼的建筑概况,除两篇碑记的记载外,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记“楼(钟楼)三层,高五六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法国人沙畹参观游览时拍摄的咸阳钟楼照片,为最直观真实的清代咸阳钟楼资料。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特别是1907年拍摄的钟楼照片来看,明清咸阳钟楼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楼分为三层,基座为券洞式砖砌土墩,基座以上为两层重檐。门洞地面铺青石。2010年新建成的咸阳钟楼,基本参照了清光绪三十三年咸阳钟楼的建筑形式。钟楼为明清咸阳城最高建筑之一,登楼远眺,山水映入眼帘,历历可数,美不胜收。是明清咸阳城的一大景观。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