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聚焦产业需求,为技术技能人才铺设高质量就业“快车道”——
书写职业技术教育新篇章
郭妍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中医药知识。(受访者供图)
数字经济浪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让职业技术教育正从传统“技能培训”向“创新赋能”跃迁。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双联动”,为技术技能人才铺就了高质量就业的“快车道”。
在这场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中,陕西聚焦产业需求,书写职业技术教育“产教融合、育才兴业”新篇章。
人才培养深度对接产业发展
3月26日,397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刚刚结束为期3个月的在比亚迪公司的岗位实践。按照“工学交替”的校企联合培养目标,现在,他们要回到学校,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与实践学习。
3个月的岗位实践,让2023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纪恒星收获颇丰:“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车间得到了验证。在生产现场,师傅的绝活比教材更鲜活。”
陕西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重要基地,拥有比亚迪、陕汽集团等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对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
“我们探索通过‘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让大二学生提前进入企业技术岗位锻炼,并在学校实训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下,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带队老师朱布博认为,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快速成长为拥有实践经验的“准职业人”。许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入职后月薪超过8000元。
该校智能汽车制造学院院长黄晓鹏说,“企业-学校”交替培养模式,让人才培养能够深度对接产业需求,促进高质量就业。
当“教室”与“车间”的界限被打破,一场重塑就业竞争力的“化学反应”正在陕西职教领域悄然发生。
面对技术迭代的加速,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适应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着力培养产业急需、技术能力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共生’解决人才供需错位问题。”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传伟认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铺设高质量就业“快车道”
3月28日,在神木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主任陈志文和同事正在整理已到校招聘的企业名单和资料。近日,他们还在不断联系、邀请更多企业走进学校。
“3月27日,我们举办了2025届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双选会,有近百家企业前来招贤纳士。对于达成就业意向的2025届毕业生,老师一对一通知,鼓励他们抓住机会,早就业稳就业。”陈志文告诉笔者。
神木职院采用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大三上学期实习预就业大型招聘会”,搭建企业招聘与学生实习“双向奔赴”的平台。学生通过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则通过实习筛选,实现优质人才储备。每年通过“实习+就业”的模式,60%以上的毕业生被企业留用。
“针对另外的学生,包括打算专升本和二次择业的学生,学校会举办专场招聘会,力促每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陈志文说。
周燃峰是煤矿智能开采专业的学生,大三上学期通过实习预就业招聘会进入咸阳一家煤矿企业实习。因为在实习中表现优异,企业向他发出了入职邀请。
“纸上得来终觉浅。煤矿开采设备参数背得再熟,不实际操作都是纸上谈兵。煤矿就是我的第二课堂。”3月25日,周燃峰告诉笔者,机器的轰鸣就是个人技能升级的进行曲。
产教融合开拓新天地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针灸与推拿专业大二学生田松林一直记得入校后的第一节专业课。
“课上,老师从中医药文化灿烂而悠久的历史,讲到新时代推动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意义,再到中医药人才的就业形势,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一年多的专业学习中,来自学校、企业、医院的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田松林说。
黄思雨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老师传授的中药炮制技术十分着迷。“炮制技术能确保成分的活性和安全性。”黄思雨说,“老师告诉我们,每一味药材的炮制工艺都要力求完美,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副院长李晓乾介绍,中医学专业群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其中,中医学与中药学为国家骨干专业,针灸推拿技术为校级骨干专业,中药制药为院级特色新专业。
“目前,全社会对精通中医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加。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陕西医药控股集团山海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中医药大学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行业内55家单位组建了陕西省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李晓乾表示。
共同体成立后,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科研合作、技能培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学院与共同体内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学生见习和实习方向开展合作。通过实习,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郭妍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中医药知识。(受访者供图)
数字经济浪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让职业技术教育正从传统“技能培训”向“创新赋能”跃迁。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双联动”,为技术技能人才铺就了高质量就业的“快车道”。
在这场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中,陕西聚焦产业需求,书写职业技术教育“产教融合、育才兴业”新篇章。
人才培养深度对接产业发展
3月26日,397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刚刚结束为期3个月的在比亚迪公司的岗位实践。按照“工学交替”的校企联合培养目标,现在,他们要回到学校,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与实践学习。
3个月的岗位实践,让2023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纪恒星收获颇丰:“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车间得到了验证。在生产现场,师傅的绝活比教材更鲜活。”
陕西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重要基地,拥有比亚迪、陕汽集团等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对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
“我们探索通过‘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让大二学生提前进入企业技术岗位锻炼,并在学校实训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下,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带队老师朱布博认为,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快速成长为拥有实践经验的“准职业人”。许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入职后月薪超过8000元。
该校智能汽车制造学院院长黄晓鹏说,“企业-学校”交替培养模式,让人才培养能够深度对接产业需求,促进高质量就业。
当“教室”与“车间”的界限被打破,一场重塑就业竞争力的“化学反应”正在陕西职教领域悄然发生。
面对技术迭代的加速,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适应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着力培养产业急需、技术能力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共生’解决人才供需错位问题。”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传伟认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铺设高质量就业“快车道”
3月28日,在神木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主任陈志文和同事正在整理已到校招聘的企业名单和资料。近日,他们还在不断联系、邀请更多企业走进学校。
“3月27日,我们举办了2025届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双选会,有近百家企业前来招贤纳士。对于达成就业意向的2025届毕业生,老师一对一通知,鼓励他们抓住机会,早就业稳就业。”陈志文告诉笔者。
神木职院采用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大三上学期实习预就业大型招聘会”,搭建企业招聘与学生实习“双向奔赴”的平台。学生通过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则通过实习筛选,实现优质人才储备。每年通过“实习+就业”的模式,60%以上的毕业生被企业留用。
“针对另外的学生,包括打算专升本和二次择业的学生,学校会举办专场招聘会,力促每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陈志文说。
周燃峰是煤矿智能开采专业的学生,大三上学期通过实习预就业招聘会进入咸阳一家煤矿企业实习。因为在实习中表现优异,企业向他发出了入职邀请。
“纸上得来终觉浅。煤矿开采设备参数背得再熟,不实际操作都是纸上谈兵。煤矿就是我的第二课堂。”3月25日,周燃峰告诉笔者,机器的轰鸣就是个人技能升级的进行曲。
产教融合开拓新天地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针灸与推拿专业大二学生田松林一直记得入校后的第一节专业课。
“课上,老师从中医药文化灿烂而悠久的历史,讲到新时代推动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意义,再到中医药人才的就业形势,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一年多的专业学习中,来自学校、企业、医院的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田松林说。
黄思雨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老师传授的中药炮制技术十分着迷。“炮制技术能确保成分的活性和安全性。”黄思雨说,“老师告诉我们,每一味药材的炮制工艺都要力求完美,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副院长李晓乾介绍,中医学专业群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其中,中医学与中药学为国家骨干专业,针灸推拿技术为校级骨干专业,中药制药为院级特色新专业。
“目前,全社会对精通中医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加。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陕西医药控股集团山海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中医药大学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行业内55家单位组建了陕西省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李晓乾表示。
共同体成立后,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科研合作、技能培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学院与共同体内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学生见习和实习方向开展合作。通过实习,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