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点燃航天智造新引擎
——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全链路数字化升级小记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4月10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发公司)25车间,技能人员正在观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取的实时加工产品的工序、质量、成本信息等,关键指标一目了然。
“我们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数据的自动提取、展示、呼叫等功能,同时通过高清数字大屏,为科研生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撑。”25车间负责人说。
这样的生产图景,正是西发公司十年磨一剑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西发公司探索数字化制造新模式,全面推动型号科研生产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经过10余年探索,2024年,西发公司建成了从产品计划投产到产品交付全过程的数字化环境,并在全型号开展深入应用。
液体火箭发动机涉及上万个零件,结构和工序极为复杂。“如何以数字化系统提高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管控能力?”这是西发公司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成立了突击队,和相关车间一起开发了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信息中心负责人说,该系统实现了从生产任务下发、制造过程管理到数据采集及回传的数字化贯通,科研生产组织效率显著提升。
公司从发动机生产计划投产、设计工艺协同、生产制造执行、质量管理到最终产品交付全过程数据的采集、传递和应用,基本实现了流程驱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过程数据贯通,有力支撑了各项科研生产任务圆满完成。
西发公司近年来全面实施卓越产品行动,打造以某型系列发动机为代表的卓越产品。而实施卓越产品行动,数字化技术贯通提升是关键。
经过多年努力,西发公司建成了覆盖全部生产车间的工业控制网络主干,建设了热处理集中管控系统、阀门装配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等产线管控与数据采集系统,覆盖了所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制造专业。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接收产线采集的全过程数据,质量数据自动化采集率从5%提高至90%。信息系统与生产线的协同运行,支撑了发动机批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信息中心负责人说。
目前,西发公司已初步建成了“数据赋能、模型驱动、融合协同”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数字化体系,搭建了符合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特点的信息化框架体系,基本贯通工艺、生产、质量三大核心业务的数据链路,实现了发动机组件和整机质量数据包的快速生成,让生产更透明、决策更科学。
如今,西发公司还持续推进数字化场景建设及应用工作,让数字化技术进一步与现场业务深度融合,解决现场制造瓶颈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4月10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发公司)25车间,技能人员正在观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取的实时加工产品的工序、质量、成本信息等,关键指标一目了然。
“我们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数据的自动提取、展示、呼叫等功能,同时通过高清数字大屏,为科研生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撑。”25车间负责人说。
这样的生产图景,正是西发公司十年磨一剑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西发公司探索数字化制造新模式,全面推动型号科研生产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经过10余年探索,2024年,西发公司建成了从产品计划投产到产品交付全过程的数字化环境,并在全型号开展深入应用。
液体火箭发动机涉及上万个零件,结构和工序极为复杂。“如何以数字化系统提高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管控能力?”这是西发公司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成立了突击队,和相关车间一起开发了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信息中心负责人说,该系统实现了从生产任务下发、制造过程管理到数据采集及回传的数字化贯通,科研生产组织效率显著提升。
公司从发动机生产计划投产、设计工艺协同、生产制造执行、质量管理到最终产品交付全过程数据的采集、传递和应用,基本实现了流程驱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过程数据贯通,有力支撑了各项科研生产任务圆满完成。
西发公司近年来全面实施卓越产品行动,打造以某型系列发动机为代表的卓越产品。而实施卓越产品行动,数字化技术贯通提升是关键。
经过多年努力,西发公司建成了覆盖全部生产车间的工业控制网络主干,建设了热处理集中管控系统、阀门装配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等产线管控与数据采集系统,覆盖了所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制造专业。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接收产线采集的全过程数据,质量数据自动化采集率从5%提高至90%。信息系统与生产线的协同运行,支撑了发动机批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信息中心负责人说。
目前,西发公司已初步建成了“数据赋能、模型驱动、融合协同”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数字化体系,搭建了符合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特点的信息化框架体系,基本贯通工艺、生产、质量三大核心业务的数据链路,实现了发动机组件和整机质量数据包的快速生成,让生产更透明、决策更科学。
如今,西发公司还持续推进数字化场景建设及应用工作,让数字化技术进一步与现场业务深度融合,解决现场制造瓶颈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