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那抹“大漠荧光绿”
——陕西交控绥定分公司靖边路产养护管理中心巡查一班的“十二时辰”守护
通讯员 王雪
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交界处,绥定高速如黑色绸带穿沙越岭,串联起大漠与城市的脉搏。4月27日5时30分,陕西交控绥定分公司靖边路产养护管理中心院内准时响起“咔嗒咔嗒”的工具箱扣合声,四名身着荧光绿色反光背心的巡查员列队而出。他们是靖边路产养护管理中心巡查一班,用“十二时辰”的坚守诠释“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使命。
破晓时分:工具车装载着责任出发
“牛玲,把有裂缝的地方再检查一遍,上行K1268处的纵向裂缝得赶在升温前处理。”班组负责人闫文边往巡查车后备箱放防滑链,边叮嘱道。晨光中,车身的“中国公路”标识格外醒目,车斗里整齐码放着警示牌、测距仪等10余种养护设备,副驾上的巡查日志翻至最新一页,密密麻麻记录着近3天发现的6处道路隐患。
90后巡查员李毅拿着卷尺跳上车,胸前的司徽在镜中闪烁:“闫班,今天能让我独立操作边坡监测吗?”“先把昨日无人机传回的影像数据整理好。”引擎声响起,这支“荧光绿色小队”已比朝阳早一步踏上征程。“在从事13年的巡查工作中,他累计巡查里程超过90万公里,更换了3台巡查车。”闫文说。
正午骄阳:沥青路上的“显微镜式”巡检
四月的靖边段高速,地表温度虽未突破零度,却裹挟着沙粒的凛冽。巡查车在K1270+300处停稳,安全员牛玲率先下车,迎着风沙捡起路上一块塑料布说:“绿化区的障碍物,特别影响司乘驾驶路线。”
班员摆好反光锥,闫文半跪在裂缝路面上,用专业工具精准测量:“宽度3.2毫米,深度15厘米,符合立即修补标准。”李毅举着执法记录仪全程录像,镜头里,“路产巡查”字样的荧光绿色背心已被盐霜析出纹路,后颈的汗珠顺着衣领渗入工作服。“可别小看毫米级的变化。”闫文掏出笔记本记录,“去年就是及时处置了类似裂缝,避免了重大隐患发生。”
暮色四合:雨幕中的“移动安全岛”
17时,巡查车行至所辖梁镇收费站附近,暴雨突至。“应急车道有车辆故障!”牛玲透过雨幕捕捉到双闪灯光。李毅立即开启警笛并减速,闫文冒雨布设警示区,只见一辆抛锚的轿车斜停在弯道盲区,司机正试图在雨中更换轮胎。
“先穿反光衣,到我们车里等!”闫文递上雨衣,转身从工具车上取出液压千斤顶。3名橙色身影在雨帘中分工协作:一人持指挥棒疏导后方车流,一人用手电筒照亮作业区,一人熟练拆卸破损轮胎。15分钟后,车辆重新启动,司机摇下车窗致谢:“你们比12122来得还快!”车灯渐远,车身贴有“中国公路”和身着“路产巡查”字样的反光标识在雨幕中划出温暖的光带。这样的突发救援,他们年均执行10余次。
子夜坚守:月光下的“道路排雷者”
凌晨2时,巡查车在桥梁处突然急刹。“路面有反光!”闫文凭借18年巡查经验判断出异常。下车检查发现背阴处渗水在低温下形成薄冰,如隐形陷阱一般。
“立即启动应急举措!”闫文迅速摆放交通锥,李毅立即卸装车内常备的两袋重200余斤的融雪剂,牛玲认真记录现场状况。冰面湿滑,牛玲不慎摔倒,却顾不上疼痛,将车流量、桩号、面积等信息逐一上报。当第一辆货车碾压融雪剂安全通过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他们跺着冻僵的双脚相视而笑,“子夜排雷”是冬季巡查的常态。
走进靖边路产养护管理中心,“先进集体”的奖牌在阳光下闪耀。而在过往司机的手机相册里,更留存着这些“荧光绿色守护者”的温暖瞬间:是寒冬里递上的热水,是深夜里陪伴故障车辆的警灯,是巡查时随手清理的障碍物。
如闫文常说的:“车轮经过的地方,必须是安全的地方;我们的脚步,永远要比隐患早到一步。”这群“大漠荧光绿”用日复一日地坚守,编织着高速公路的安全网,书写着“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新时代交通答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通讯员 王雪
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交界处,绥定高速如黑色绸带穿沙越岭,串联起大漠与城市的脉搏。4月27日5时30分,陕西交控绥定分公司靖边路产养护管理中心院内准时响起“咔嗒咔嗒”的工具箱扣合声,四名身着荧光绿色反光背心的巡查员列队而出。他们是靖边路产养护管理中心巡查一班,用“十二时辰”的坚守诠释“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使命。
破晓时分:工具车装载着责任出发
“牛玲,把有裂缝的地方再检查一遍,上行K1268处的纵向裂缝得赶在升温前处理。”班组负责人闫文边往巡查车后备箱放防滑链,边叮嘱道。晨光中,车身的“中国公路”标识格外醒目,车斗里整齐码放着警示牌、测距仪等10余种养护设备,副驾上的巡查日志翻至最新一页,密密麻麻记录着近3天发现的6处道路隐患。
90后巡查员李毅拿着卷尺跳上车,胸前的司徽在镜中闪烁:“闫班,今天能让我独立操作边坡监测吗?”“先把昨日无人机传回的影像数据整理好。”引擎声响起,这支“荧光绿色小队”已比朝阳早一步踏上征程。“在从事13年的巡查工作中,他累计巡查里程超过90万公里,更换了3台巡查车。”闫文说。
正午骄阳:沥青路上的“显微镜式”巡检
四月的靖边段高速,地表温度虽未突破零度,却裹挟着沙粒的凛冽。巡查车在K1270+300处停稳,安全员牛玲率先下车,迎着风沙捡起路上一块塑料布说:“绿化区的障碍物,特别影响司乘驾驶路线。”
班员摆好反光锥,闫文半跪在裂缝路面上,用专业工具精准测量:“宽度3.2毫米,深度15厘米,符合立即修补标准。”李毅举着执法记录仪全程录像,镜头里,“路产巡查”字样的荧光绿色背心已被盐霜析出纹路,后颈的汗珠顺着衣领渗入工作服。“可别小看毫米级的变化。”闫文掏出笔记本记录,“去年就是及时处置了类似裂缝,避免了重大隐患发生。”
暮色四合:雨幕中的“移动安全岛”
17时,巡查车行至所辖梁镇收费站附近,暴雨突至。“应急车道有车辆故障!”牛玲透过雨幕捕捉到双闪灯光。李毅立即开启警笛并减速,闫文冒雨布设警示区,只见一辆抛锚的轿车斜停在弯道盲区,司机正试图在雨中更换轮胎。
“先穿反光衣,到我们车里等!”闫文递上雨衣,转身从工具车上取出液压千斤顶。3名橙色身影在雨帘中分工协作:一人持指挥棒疏导后方车流,一人用手电筒照亮作业区,一人熟练拆卸破损轮胎。15分钟后,车辆重新启动,司机摇下车窗致谢:“你们比12122来得还快!”车灯渐远,车身贴有“中国公路”和身着“路产巡查”字样的反光标识在雨幕中划出温暖的光带。这样的突发救援,他们年均执行10余次。
子夜坚守:月光下的“道路排雷者”
凌晨2时,巡查车在桥梁处突然急刹。“路面有反光!”闫文凭借18年巡查经验判断出异常。下车检查发现背阴处渗水在低温下形成薄冰,如隐形陷阱一般。
“立即启动应急举措!”闫文迅速摆放交通锥,李毅立即卸装车内常备的两袋重200余斤的融雪剂,牛玲认真记录现场状况。冰面湿滑,牛玲不慎摔倒,却顾不上疼痛,将车流量、桩号、面积等信息逐一上报。当第一辆货车碾压融雪剂安全通过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他们跺着冻僵的双脚相视而笑,“子夜排雷”是冬季巡查的常态。
走进靖边路产养护管理中心,“先进集体”的奖牌在阳光下闪耀。而在过往司机的手机相册里,更留存着这些“荧光绿色守护者”的温暖瞬间:是寒冬里递上的热水,是深夜里陪伴故障车辆的警灯,是巡查时随手清理的障碍物。
如闫文常说的:“车轮经过的地方,必须是安全的地方;我们的脚步,永远要比隐患早到一步。”这群“大漠荧光绿”用日复一日地坚守,编织着高速公路的安全网,书写着“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新时代交通答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