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45期:第03版 一线

解锁高铁技术密码的实干家

——记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晓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通讯员  张磊

李晓军在研究图纸。

5月11日,骄阳似火,铁轨在烈日的炙烤下散发着阵阵热气。在繁忙的铁路施工现场,李晓军头戴安全帽,手持图纸,专注地和同事讨论着技术细节。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他却浑然不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李晓军,这位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年轻的高级工程师,用智慧与汗水,在铁路建设领域屡创佳绩,助力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初入职场:在学习中积累成长

2013年,李晓军初入职场,便迎来公司ERP、PDM系统上线这一挑战。

踏入车间,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穿梭。李晓军就像一块海绵,急切地汲取知识。为熟悉产品,他一手拿图纸,一手拿产品,整日泡在这嘈杂却充满生机的车间,与老师傅们交流。

“这小伙子真有干劲,下班还打电话问问题!”中国中铁劳模冯春强回忆道。遇到不懂的,李晓军定要弄个明白,第二天拿着图纸追着老师傅请教。

那段时间,他夜以继日搭建产品BOM、整理系统图纸,对公司产品有了全面深入了解。这份积累在“风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列零部件研制”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项目攻关时,他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与团队共同努力,成功填补国内大风区接触网零部件国产化空白。该项目荣获2016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创造经济效益近2亿元,广泛应用于多条铁路线路。

高原奋战:在磨砺中铸就坚韧

2015年冬天,陇西高原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刮在脸上。李晓军以线路负责人身份来到宝兰客专建设现场。放眼望去,四周是一片荒芜,寒风裹挟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技术员们围在铁轨旁研究图纸,李晓军啃着冷硬的干粮,脑海中回响着师傅的话:“图纸上的数据,是用脚底板量出来的。”

天没亮,他就带着技术员扛着测量仪出发。沿着铁轨爬坡过坎,手套很快被汗水浸湿又迅速结冰,摘下手套,双手已冻得通红,搓搓手继续记录数据;午饭是伴着沙子咽下的烧饼。两周的艰苦测量后,他们重新校准参数,连夜与公司开视频会调整工艺。当第一批零件提前送达工地时,老师傅拍着他的肩膀称赞道:“小李,你这股倔劲儿,是咱们铁路人!”

此后,在郑徐高铁、哈牡客专等多条重点线路建设中,他都冲锋在前。

与此同时,他主导设计的“160公里/小时电气化铁路隧道内刚性悬挂系统零部件”项目成果显著,不仅在京津城际取得经济效益,还推广至多条重大线路。

创新突破:在挑战中引领发展

2019年,李晓军参与“以简统化为核心的高服役性能新型接触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任务。这是一场技术硬仗,意味着要突破传统,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那段时间,李晓军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抽屉里堆满了技术草图。在一次激烈的技术参数论证会上,与老师傅的意见产生分歧,领导着急地拍桌子:“这个方案你知道要推翻多少现行工艺吗?你知道要担多大风险吗?”李晓军翻出施工视频,坚定地说:“如果咱们怕担风险,那工人师傅们就永远得受这份罪。”

最终,他们的努力获得了回报。“简统化”接触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荣获2020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与传统结构相比,新装备在多方面实现优化,应用于多个铁路项目,还走出国门助力印尼雅万高铁建设。在这期间,李晓军收获多项专利,其“低净空隧道腕臂定位装置”发明专利更是荣获一等专利。

2022年,李晓军担任匈塞铁路(匈牙利段)技术负责人,牵头开展产品认证和技术攻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公司部分接触网产品顺利通过认证并供货。他还主导完成相关国产化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主持完成2个科研项目,申请专利5项,完成成果转化800余万元,为深耕欧洲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李晓军,这位铁路建设领域的青年才俊,以坚韧毅力与创新精神主持、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果;同时,他还斩获6项发明专利与16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膺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激励更多人投身铁路建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