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圣地”
陈思

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是家中唯一的主厨。厨房是她不可侵犯的圣地。她掌握这片空间的一切秩序,从食材搭配到调料摆放,从厨具使用到收拾保洁。下班前,她的脑袋开始高速运转,制定当日菜单。回家路上,她迅速采购。到家后,洗、配、切、煮、炒,稳扎稳打,一气呵成。半小时后,当我的脚步声出现在楼梯里时,饭菜已经摆上餐桌。母亲在打扫战场,厨房锃光瓦亮,焕然一新。在我上学的十几年里,她以顽强的毅力重复着这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堪称一部经久不衰的连续剧。
父亲做饭是另一个极端。他常常摆出做满汉全席的阵势,却只做出两三个小菜的成果。其中,有一个菜还是买来的熟食卤味。在狭小的一字形厨房里,锅碗瓢盆堆满灶台。那巨大的身躯戴着鸭舌帽立在小小灶台前,如一尊造型奇怪的大佛。偶尔,他还炫一手绝技。兴起之时,灶火蹿出锅外,一不小心,红色火苗就要点燃帽檐。父亲的烹饪战线拉得极长。做一顿午饭,他在晨光熹微中开始劳作,日过正午还在耕耘。我和母亲坐在空空如也的餐桌前嗷嗷待哺,再望向厨房,是“鬼子进村”后的一片狼藉。母亲咂嘴道:“有命等,没命吃。”走进厨房,勒令父亲脱下围裙。
我曾以为,这是父亲的能力有限。后来,小学暑假的一天,我去发小家中吃饭。我们的父亲是同事。饭桌上,我夸奖这位伯伯的手艺。伯伯笑着问我:“你爸做不做饭?”我挑起一块被茄汁包裹的鸡蛋塞进嘴里,囫囵道:“他做饭,大概我们都会饿死。”伯伯大笑,眼睛眯成细缝。他说,父亲告诉他,做得慢就能做得少。当时,年幼的我沉浸于番茄炒蛋的美味之中,没品味出话外之音,也没觉察出那笑容的意味深长。
我也曾以为,母亲是热爱厨房的。少年时代,我对烹饪极有兴趣,最爱的是切火腿肠。母亲嫌弃我切得太慢,我切到一半,她常夺过我的刀具,大手一挥,说:“走走走,不要给我捣乱!”接着,银色的刀锋闪过案板,片刻之内,剩下的半个粉红圆柱体分崩离析。我倚着门,闻着手里火腿肠的余香,对那个穿着围裙挥舞菜刀的身影心生艳羡。毕竟,这是独属于她的圣地。
我高考结束的那晚,母亲脱下围裙,走出厨房,坐在餐桌前正式宣布:“从今天开始,家中停伙。”她轻描淡写,又坚定无比。
我兴奋极了,我终于有机会进入这片圣地了!第二天,我一个人独立完成了一顿午饭。从买菜到做菜,再到洗碗。我切到了最爱的火腿肠,但也把肉丝切成了肉棒。最后,还留下了满地狼藉。那一次,我彻底对厨房失去兴趣,生肉令人恶心,切菜考验耐心,火候难以掌握……十几年来,母亲做得如此熟练而精致,实际那是多么浩大而复杂的工程!突然,那句“做得慢就能做得少”击中了我——这世上没有什么“能力有限”,“能者多劳”的背后总是埋伏着一位“摸鱼高手”。
过去半年,我不得不走进厨房,为不满一岁的孩子制作辅食。我向母亲抱怨制作过程的烦琐与艰难,这一次,她没有大包大揽。她挑起眉,语气严肃而认真:“你该上场了。”可是,一个从未经过训练的运动员如何参赛?每个周末的清晨,披头散发的我硬着头皮走进厨房。我始终没有熟能生巧。烹饪技艺没有丝毫长进,反倒添置了许多工具——辅食机、小炖锅、小电饭锅、迷你刀具等等,塞满所有橱柜。被逼无奈时,我浏览过各种成品辅食,甚至畅想过辅食外卖的创业蓝图。但考虑食品安全和价格成本等因素,最终只能作罢。
我扶着老腰,手持迷你菜刀切菜剁肉,再把它们投进那口像脸一样大的卡通小锅内。我实在不记得,年少的我为何会迷恋切火腿肠。我多么希望,此时有人能夺过我的刀具,大喊一声:“放着我来!”可是,只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冲破成年男性的包围圈,跌跌撞撞地跑进来。他好奇地翻着垃圾桶,企图把各种食物碎屑塞进嘴里。我弯下腰,双手夹起他,说:“走走走,不要给我捣乱!”这是母亲曾经的语气。我想起那句流传甚广的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这里,是爱的圣地,也是困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陈思
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是家中唯一的主厨。厨房是她不可侵犯的圣地。她掌握这片空间的一切秩序,从食材搭配到调料摆放,从厨具使用到收拾保洁。下班前,她的脑袋开始高速运转,制定当日菜单。回家路上,她迅速采购。到家后,洗、配、切、煮、炒,稳扎稳打,一气呵成。半小时后,当我的脚步声出现在楼梯里时,饭菜已经摆上餐桌。母亲在打扫战场,厨房锃光瓦亮,焕然一新。在我上学的十几年里,她以顽强的毅力重复着这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堪称一部经久不衰的连续剧。
父亲做饭是另一个极端。他常常摆出做满汉全席的阵势,却只做出两三个小菜的成果。其中,有一个菜还是买来的熟食卤味。在狭小的一字形厨房里,锅碗瓢盆堆满灶台。那巨大的身躯戴着鸭舌帽立在小小灶台前,如一尊造型奇怪的大佛。偶尔,他还炫一手绝技。兴起之时,灶火蹿出锅外,一不小心,红色火苗就要点燃帽檐。父亲的烹饪战线拉得极长。做一顿午饭,他在晨光熹微中开始劳作,日过正午还在耕耘。我和母亲坐在空空如也的餐桌前嗷嗷待哺,再望向厨房,是“鬼子进村”后的一片狼藉。母亲咂嘴道:“有命等,没命吃。”走进厨房,勒令父亲脱下围裙。
我曾以为,这是父亲的能力有限。后来,小学暑假的一天,我去发小家中吃饭。我们的父亲是同事。饭桌上,我夸奖这位伯伯的手艺。伯伯笑着问我:“你爸做不做饭?”我挑起一块被茄汁包裹的鸡蛋塞进嘴里,囫囵道:“他做饭,大概我们都会饿死。”伯伯大笑,眼睛眯成细缝。他说,父亲告诉他,做得慢就能做得少。当时,年幼的我沉浸于番茄炒蛋的美味之中,没品味出话外之音,也没觉察出那笑容的意味深长。
我也曾以为,母亲是热爱厨房的。少年时代,我对烹饪极有兴趣,最爱的是切火腿肠。母亲嫌弃我切得太慢,我切到一半,她常夺过我的刀具,大手一挥,说:“走走走,不要给我捣乱!”接着,银色的刀锋闪过案板,片刻之内,剩下的半个粉红圆柱体分崩离析。我倚着门,闻着手里火腿肠的余香,对那个穿着围裙挥舞菜刀的身影心生艳羡。毕竟,这是独属于她的圣地。
我高考结束的那晚,母亲脱下围裙,走出厨房,坐在餐桌前正式宣布:“从今天开始,家中停伙。”她轻描淡写,又坚定无比。
我兴奋极了,我终于有机会进入这片圣地了!第二天,我一个人独立完成了一顿午饭。从买菜到做菜,再到洗碗。我切到了最爱的火腿肠,但也把肉丝切成了肉棒。最后,还留下了满地狼藉。那一次,我彻底对厨房失去兴趣,生肉令人恶心,切菜考验耐心,火候难以掌握……十几年来,母亲做得如此熟练而精致,实际那是多么浩大而复杂的工程!突然,那句“做得慢就能做得少”击中了我——这世上没有什么“能力有限”,“能者多劳”的背后总是埋伏着一位“摸鱼高手”。
过去半年,我不得不走进厨房,为不满一岁的孩子制作辅食。我向母亲抱怨制作过程的烦琐与艰难,这一次,她没有大包大揽。她挑起眉,语气严肃而认真:“你该上场了。”可是,一个从未经过训练的运动员如何参赛?每个周末的清晨,披头散发的我硬着头皮走进厨房。我始终没有熟能生巧。烹饪技艺没有丝毫长进,反倒添置了许多工具——辅食机、小炖锅、小电饭锅、迷你刀具等等,塞满所有橱柜。被逼无奈时,我浏览过各种成品辅食,甚至畅想过辅食外卖的创业蓝图。但考虑食品安全和价格成本等因素,最终只能作罢。
我扶着老腰,手持迷你菜刀切菜剁肉,再把它们投进那口像脸一样大的卡通小锅内。我实在不记得,年少的我为何会迷恋切火腿肠。我多么希望,此时有人能夺过我的刀具,大喊一声:“放着我来!”可是,只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冲破成年男性的包围圈,跌跌撞撞地跑进来。他好奇地翻着垃圾桶,企图把各种食物碎屑塞进嘴里。我弯下腰,双手夹起他,说:“走走走,不要给我捣乱!”这是母亲曾经的语气。我想起那句流传甚广的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这里,是爱的圣地,也是困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