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96期:第01版 首版

明清时期京师的三原会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雷永利

明代三原县被赞誉为关中甲邑,直至清代一直是陕西经济中心和中西部贸易总汇,妥妥的陕西大县,繁荣的商贸经济使得这里文风荟萃,英才辈出。三原籍的官员、考生、商贾赴京,都在设于京师(北京)的三原会馆开展联络活动。在明清两朝科考中,每试都有赶考的三原人,会馆为他们提供服务,为科举考试作出了贡献。三原会馆对于活跃三原人在京师的人际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代陕西在京师最早的会馆是陕商后裔京官温纯倡议捐修的三原会馆。明万历三年(1575),温纯出面倡议捐修三原会馆。温纯,字景文,三原北城人,其父温朝凤为著名陕商,在四川经营盐业致富,成为陕西著名商业大族。温纯科举入仕,官拜工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据《三原县志》载,温纯修会馆的目的是让赴京的陕西士人“得错居而杂处,或以谈艺业,或以通燕好”。所修的三原会馆是“巍峨宏敞”。明天启年间,温纯再次提议倡修关中会馆。《三原县志》载,关中会馆更是“宏敞壮丽甲天下,环以居民,主以京职,法备资饶”。关中会馆虽然以“关中”命名,但实际上是陕西的省馆,它不仅供士人课业谈艺,还要供商人敬神庥、停货物、寄廛市,因而规模要比科举试馆大得多。“环以居民”,说明已不是纯粹的科举试馆,同籍的其他人士均可借寓,表明会馆朝着多功能开放性方向发展的态势。“法备资饶”,说明会馆已开始吸纳商人投资,反映了陕西商人在京师力量的增长。关中会馆的建成使用,极大地增强了陕西在京师的影响力。清代乾隆年间关中会馆《重修会馆碑记》对此亦有记载。

清代三原会馆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主产在宣武门外五道庙西侧,以后建成潘家胡同、校场头条等5处会馆附产。三原会馆是陕西在京会馆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坐落于京师的6处馆舍,建筑颇为讲究,高檐门庭,深宅大院。有事相互照应,使人惊叹京师三原会馆的势力。

现在的西城区五道庙属于韩家胡同,韩家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那时,这片地方靠近凉水河,东边经常有泥潭,后来,清朝的内阁学士韩元少在这里住了下来,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叫作韩家潭。1965年,这个名字被正式改为韩家胡同。韩家胡同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曾在这里驻扎。如今韩家胡同里已经有了学校、酒店、美发室等,大部分都是居民住宅。五道庙附近,已完成城市更新改造,五道庙也经维修后对外开放,昔日西侧的三原会馆早已无踪迹可寻。

现在的潘家胡同位于西城区陶然亭片区,明代称潘家河沿,因水利专家潘季驯曾居于此而得名。胡同内曾密集分布30处会馆,涵盖16处省级、14处县级驻京机构,如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等省。潘家胡同17号是三原会馆旧址,此片区2000年起全面拆迁改造,2020年完成。

现在西城区校场头条(胡同)北起达智桥胡同,南至校场口胡同,南北走向。明末时,皇帝朱由检因外有满族寇边、内有李自成问鼎的夹击,而传檄四川土司秦良玉北来驰援,这里是秦拱卫京师的驻屯校阅之场,因军队演武操练而得名。明代称将军教场一条胡同,清代改称将军校场头条,清末称校场头条至今。校场头条1号,是三原会馆旧址,现为合住的民居,院子不算阔,原有两进房子,前院曾有一排灰房是马棚。此处有一个三原会馆碑,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5月刻写的。据此处老住户讲,当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就是在三原会馆后院西屋,接到光绪皇帝从颐和园派来的太监传旨,于是该停的停、该逃的逃。民国时国民党元老、三原人于右任3次光顾三原会馆,宣传国民党新纲领。现在的校场头条胡同居民正在腾退房屋,随后进行改造。校场头条曾经也有好几个会馆,1号为三原会馆,2号为永州会馆,7号为云南会馆,15号为宜荆会馆,17号为山左会馆(即山东会馆)。

五道庙遗址(资料图)。

会馆一角(资料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