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灯下舞翩跹
赵小萍
富平县梅家坪镇的荷花灯舞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表演时,十多名女子化身“荷花仙子”,手捧荷花灯,翩然而至。它以独特的魅力,承载着梅家坪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人心中的骄傲。
百年传承
梅家坪荷花灯舞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最早以社火形式在春节、庙会期间表演,盛行于石川河岸边的梅家坪镇文昌村。20世纪60年代前因各种原因中断演出。1971年,第一代传人、文昌村村民奥鹤祥和杨生智根据记忆,恢复了原始的荷花灯舞为村民表演;1981年,富平县文艺调演时,原县文化馆馆长李问圃觉得荷花灯舞很有特色,便提议第二代传人、村小学教师杨章年,重新编排荷花灯舞,组织学生演出。据奥鹤祥介绍,杨章年编排了两种荷花灯舞,一种是社火形式,一种是舞台形式,并设计了表演服装。第三代、第四代传人孙爱丽和奥增谦,传承了荷花灯的制作方法,但没有编排舞蹈。
梅家坪荷花灯精致而灵动,是荷花灯舞的核心元素。它又叫吉祥灯、九莲灯、菩萨座和莲花灯,由花瓣、花盘、花座、絮子等组成。物料材质讲究,制作工序严谨。花瓣和花盘由折纸、染纸、压纸、扎笼、粘瓣等制作而成。花座早期是由纸缠绕用糨糊固定,后来换成手电筒卷布当花座。絮子早期由竹签经过蒸煮定型后再用压纸缠绕制作而成,后来用铁丝代替竹签。制作成型的荷花灯花瓣层层叠叠,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灯内过去是用蜡烛照明,现在换成了手电筒照明。
灵动舞姿
梅家坪荷花灯舞以步伐轻盈、灯影交错、舞姿优美、队形多变为特点。要求舞者仪态端庄、典雅大方。队形有燕穿梭、水波浪、龙摆尾、十字套、卷心菜、荷花怒放、荷塘月色等十二种造型。通常由十几名身穿长裙的女子手持荷花灯来表演。在夜晚表演时,那一盏盏荷花灯好似瑶池仙葩坠落人间。灯影绰约处,舞者迈着轻盈的步伐,翩然而至。她们随着鼓点和音乐的旋律,时而莲步轻移,时而加快脚步迅速聚集,时而又散开蹲下……舞姿灵动,让人沉醉。
舞载乡愁
梅家坪荷花灯舞来源于生活,来自民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当地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梅家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一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既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感情,又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促进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梅家坪荷花灯舞是富平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曾多次参加展演,1981年参加渭南市调演,被中央歌舞团改编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82-1984年分别在市文化馆、县体育场和街道演出。
薪火相传
在社会发展与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梅家坪荷花灯舞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通过传统与现代融合双轨并行的方式,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梅家坪镇举办培训班,邀请老艺人教学,对荷花灯的制作、舞蹈造型和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讲解,以免荷花灯制作技艺及荷花灯舞在时代更迭中消失。
经过不断挖掘和改进,荷花灯舞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使节奏更贴合当代审美;在传统动作中加入现代舞的肢体表达,使其从乡村庙会走向城市舞台,让传统艺术在现代场景中“破圈”。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梅家坪荷花灯舞,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富生命力的文化之花。

荷花灯舞。杨章年 摄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赵小萍
富平县梅家坪镇的荷花灯舞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表演时,十多名女子化身“荷花仙子”,手捧荷花灯,翩然而至。它以独特的魅力,承载着梅家坪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人心中的骄傲。
百年传承
梅家坪荷花灯舞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最早以社火形式在春节、庙会期间表演,盛行于石川河岸边的梅家坪镇文昌村。20世纪60年代前因各种原因中断演出。1971年,第一代传人、文昌村村民奥鹤祥和杨生智根据记忆,恢复了原始的荷花灯舞为村民表演;1981年,富平县文艺调演时,原县文化馆馆长李问圃觉得荷花灯舞很有特色,便提议第二代传人、村小学教师杨章年,重新编排荷花灯舞,组织学生演出。据奥鹤祥介绍,杨章年编排了两种荷花灯舞,一种是社火形式,一种是舞台形式,并设计了表演服装。第三代、第四代传人孙爱丽和奥增谦,传承了荷花灯的制作方法,但没有编排舞蹈。
梅家坪荷花灯精致而灵动,是荷花灯舞的核心元素。它又叫吉祥灯、九莲灯、菩萨座和莲花灯,由花瓣、花盘、花座、絮子等组成。物料材质讲究,制作工序严谨。花瓣和花盘由折纸、染纸、压纸、扎笼、粘瓣等制作而成。花座早期是由纸缠绕用糨糊固定,后来换成手电筒卷布当花座。絮子早期由竹签经过蒸煮定型后再用压纸缠绕制作而成,后来用铁丝代替竹签。制作成型的荷花灯花瓣层层叠叠,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灯内过去是用蜡烛照明,现在换成了手电筒照明。
灵动舞姿
梅家坪荷花灯舞以步伐轻盈、灯影交错、舞姿优美、队形多变为特点。要求舞者仪态端庄、典雅大方。队形有燕穿梭、水波浪、龙摆尾、十字套、卷心菜、荷花怒放、荷塘月色等十二种造型。通常由十几名身穿长裙的女子手持荷花灯来表演。在夜晚表演时,那一盏盏荷花灯好似瑶池仙葩坠落人间。灯影绰约处,舞者迈着轻盈的步伐,翩然而至。她们随着鼓点和音乐的旋律,时而莲步轻移,时而加快脚步迅速聚集,时而又散开蹲下……舞姿灵动,让人沉醉。
舞载乡愁
梅家坪荷花灯舞来源于生活,来自民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当地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梅家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一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既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感情,又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促进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梅家坪荷花灯舞是富平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曾多次参加展演,1981年参加渭南市调演,被中央歌舞团改编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82-1984年分别在市文化馆、县体育场和街道演出。
薪火相传
在社会发展与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梅家坪荷花灯舞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通过传统与现代融合双轨并行的方式,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梅家坪镇举办培训班,邀请老艺人教学,对荷花灯的制作、舞蹈造型和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讲解,以免荷花灯制作技艺及荷花灯舞在时代更迭中消失。
经过不断挖掘和改进,荷花灯舞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使节奏更贴合当代审美;在传统动作中加入现代舞的肢体表达,使其从乡村庙会走向城市舞台,让传统艺术在现代场景中“破圈”。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梅家坪荷花灯舞,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富生命力的文化之花。
荷花灯舞。杨章年 摄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