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如此多娇
胡燕
在那个被自然深情拥抱的角落,一个藏匿于青山绿水间的幽静小山村,那是我外祖父母居住的地方。每当我去看望外祖父母时就会高兴地说:“回老家了。”
我外祖父母居住之地,房后有座不高的山坡,坡上长满郁郁葱葱的松树。房前不远处,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潺潺流过,碧波轻漾,四季不息,是记忆中最动听的旋律。
儿时回老家遥远且艰辛。那时外祖父接小外孙女回家,先是带着我乘坐火车到偏远乡镇,徒步翻过一座高山峻岭,需走七十多里的盘山小路方可到家。跟随外祖父走这段路时,我总会问:“外爷,快到家了吗?”我的外爷总是笑眯眯地回答我:“快了,转过那道弯就到家了。”我就在这句“转过弯就到家”的话中,不知道转了多少道弯,直到走得脚酸痛无力时,才听到外祖父说:“到家了。”
外祖父家有宽大的场院,院子周边种着一些果树。柿子树枝叶繁茂,每年金秋时节,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外祖父便会细心采摘,制作成香甜的柿饼拿到集市上售卖,那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屋檐下,那架需两人合力方能环抱的大磨盘,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粮食的丰收。
那时的乡村,虽物质不丰,却自有一番淳朴与和谐。婶婶们身着棉布斜襟盘扣外衫,温婉可人;男人们则穿着立领中缝盘扣外套,尽显中式风韵,那份质朴与雅致,是如今难以寻觅的风景。
最让我怀念的,莫过于和外祖父一同在河边捉鱼的时光。工具简单,却乐趣无穷。外祖父取来农具箩筛裹上纱布,留下一道缝隙,他将鱼饵放在箩筛里面,把箩筛沉到水里。等鱼儿成群结队游进去吃食,他拎起箩筛,不一会儿就能捞上许多手指长度活蹦乱跳的小鱼。
外祖父手法娴熟地将小鱼剖腹去鳞处理干净,下锅煎至金黄,再添水煮沸,加入新鲜采摘的蘑菇,一锅香气四溢的鱼汤便诞生了。那滋味,至今仍是我心中难以忘怀的珍馐美味,每当想起,唇齿间似乎还残留着那份醇厚与鲜美。
那时农村是贫困的,没有多少肉类可供食用,捕鱼是人们为自己增添肉类蛋白的一种方法。
又过了几年修通了道路,去外祖父家可以乘坐汽车,但仍然需要一天的时间。我记得那时和哥哥去看望外祖父母,晨光初破晓,我们便搭乘首班车穿梭至邻县,随后换乘午后末班车,颠簸至外祖父所在的乡镇。而后,是一段约莫五公里的乡间小径,如同时间的细流,引领我们步入那熟悉而又遥远的家。
随着外祖父与外祖母的相继离世,归乡的脚步也日渐稀疏。
直至近两年,家族中传来喜讯,堂妹之子大婚,一纸请柬,不仅带来了亲情的汇聚,更引领我们见证了家乡的巨变。堂妹笑言,如今老家已实现村村通公路,车轮可直抵家门,昔日泥泞不再。于是,我们驱车踏上归途,高速公路如银色绸带,四十分钟飞驰而过,随后转入柏油沥青路,再转村村通的水泥路,一路顺畅无阻,仅耗时一小时,便抵达了堂妹温馨的家。
老家的变化一目了然,昔日低矮的土坯茅草房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二层、三层庭院,灰砖青瓦间,不乏精致的小别墅。水泥路边栽种的白杨树高大挺拔,叶子绿油油地泛着光泽,阳光透过密集的叶缝,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宁静的乡村添上一抹生动与活力。
堂妹家门前,一串串小巧的红色纸灯笼随风轻摆,从家门口一直延伸至村口,宛如一条红色的绸带,透露着红红火火生活的喜庆。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姑娘们有的身穿长裙脚蹬短靴;有的穿修身牛仔裤搭配短袖T恤,尽显青春活力;小伙西装笔挺或穿着休闲夹克外套,个个神采奕奕。从他们的装扮中,已难辨城乡之别,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愿景,在这里悄然实现。
此时漫步在乡间的公路上,常常看见不知名的蓝色小花在草丛里半遮半掩地露出脸庞。风起时,白杨树叶沙沙作响,花儿们晃着脑袋羞涩地摇曳。我闻到一种树木、花草、泥土混合着的清香,那是只属于乡村的,最质朴、最纯粹的味道。
放眼望去,那条曾是我儿时乐园的清澈河流,如今已架起坚固的桥梁,连接着两岸的村民,再也不用担心雨季来临洪水会阻断归途。回望家乡,其变迁之景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不禁感慨万分,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战争的阴霾已然远去,不再有烽火连天下的颠沛流离,和平的春风拂过每一寸土地,催生了国家发展的蓬勃生机。我们的物质生活如同丰收的田野,饱满而丰饶;精神的世界如同璀璨的星空,深邃且充满无限可能。置身于这样的时刻,我深感幸福满溢,而能生活于这样一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更是命运对我无尽的眷顾!生活在这一刻我是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时代更是幸运的。
时光的流转中,祖国在高速发展,农村道路日新月异地变化,映射出国富民强。
老家,它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轻轻几笔,便勾勒出了岁月深处的宁静与美好。那山,那水,那炊烟袅袅的村落,都在这水墨间悠然自得,诉说着往昔的温柔与安详;老家也是一幅绚烂的油彩画,每一抹色彩都饱含着生活的热烈与激情,这岁月之歌,如此悠扬动听,让人沉醉不已。
我的家乡,这块被外祖父母用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你的每一次变迁,都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在你的怀抱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与力量!家乡,你如此多娇,让我如何不爱恋你的容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胡燕
在那个被自然深情拥抱的角落,一个藏匿于青山绿水间的幽静小山村,那是我外祖父母居住的地方。每当我去看望外祖父母时就会高兴地说:“回老家了。”
我外祖父母居住之地,房后有座不高的山坡,坡上长满郁郁葱葱的松树。房前不远处,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潺潺流过,碧波轻漾,四季不息,是记忆中最动听的旋律。
儿时回老家遥远且艰辛。那时外祖父接小外孙女回家,先是带着我乘坐火车到偏远乡镇,徒步翻过一座高山峻岭,需走七十多里的盘山小路方可到家。跟随外祖父走这段路时,我总会问:“外爷,快到家了吗?”我的外爷总是笑眯眯地回答我:“快了,转过那道弯就到家了。”我就在这句“转过弯就到家”的话中,不知道转了多少道弯,直到走得脚酸痛无力时,才听到外祖父说:“到家了。”
外祖父家有宽大的场院,院子周边种着一些果树。柿子树枝叶繁茂,每年金秋时节,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外祖父便会细心采摘,制作成香甜的柿饼拿到集市上售卖,那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屋檐下,那架需两人合力方能环抱的大磨盘,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粮食的丰收。
那时的乡村,虽物质不丰,却自有一番淳朴与和谐。婶婶们身着棉布斜襟盘扣外衫,温婉可人;男人们则穿着立领中缝盘扣外套,尽显中式风韵,那份质朴与雅致,是如今难以寻觅的风景。
最让我怀念的,莫过于和外祖父一同在河边捉鱼的时光。工具简单,却乐趣无穷。外祖父取来农具箩筛裹上纱布,留下一道缝隙,他将鱼饵放在箩筛里面,把箩筛沉到水里。等鱼儿成群结队游进去吃食,他拎起箩筛,不一会儿就能捞上许多手指长度活蹦乱跳的小鱼。
外祖父手法娴熟地将小鱼剖腹去鳞处理干净,下锅煎至金黄,再添水煮沸,加入新鲜采摘的蘑菇,一锅香气四溢的鱼汤便诞生了。那滋味,至今仍是我心中难以忘怀的珍馐美味,每当想起,唇齿间似乎还残留着那份醇厚与鲜美。
那时农村是贫困的,没有多少肉类可供食用,捕鱼是人们为自己增添肉类蛋白的一种方法。
又过了几年修通了道路,去外祖父家可以乘坐汽车,但仍然需要一天的时间。我记得那时和哥哥去看望外祖父母,晨光初破晓,我们便搭乘首班车穿梭至邻县,随后换乘午后末班车,颠簸至外祖父所在的乡镇。而后,是一段约莫五公里的乡间小径,如同时间的细流,引领我们步入那熟悉而又遥远的家。
随着外祖父与外祖母的相继离世,归乡的脚步也日渐稀疏。
直至近两年,家族中传来喜讯,堂妹之子大婚,一纸请柬,不仅带来了亲情的汇聚,更引领我们见证了家乡的巨变。堂妹笑言,如今老家已实现村村通公路,车轮可直抵家门,昔日泥泞不再。于是,我们驱车踏上归途,高速公路如银色绸带,四十分钟飞驰而过,随后转入柏油沥青路,再转村村通的水泥路,一路顺畅无阻,仅耗时一小时,便抵达了堂妹温馨的家。
老家的变化一目了然,昔日低矮的土坯茅草房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二层、三层庭院,灰砖青瓦间,不乏精致的小别墅。水泥路边栽种的白杨树高大挺拔,叶子绿油油地泛着光泽,阳光透过密集的叶缝,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宁静的乡村添上一抹生动与活力。
堂妹家门前,一串串小巧的红色纸灯笼随风轻摆,从家门口一直延伸至村口,宛如一条红色的绸带,透露着红红火火生活的喜庆。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姑娘们有的身穿长裙脚蹬短靴;有的穿修身牛仔裤搭配短袖T恤,尽显青春活力;小伙西装笔挺或穿着休闲夹克外套,个个神采奕奕。从他们的装扮中,已难辨城乡之别,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愿景,在这里悄然实现。
此时漫步在乡间的公路上,常常看见不知名的蓝色小花在草丛里半遮半掩地露出脸庞。风起时,白杨树叶沙沙作响,花儿们晃着脑袋羞涩地摇曳。我闻到一种树木、花草、泥土混合着的清香,那是只属于乡村的,最质朴、最纯粹的味道。
放眼望去,那条曾是我儿时乐园的清澈河流,如今已架起坚固的桥梁,连接着两岸的村民,再也不用担心雨季来临洪水会阻断归途。回望家乡,其变迁之景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不禁感慨万分,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战争的阴霾已然远去,不再有烽火连天下的颠沛流离,和平的春风拂过每一寸土地,催生了国家发展的蓬勃生机。我们的物质生活如同丰收的田野,饱满而丰饶;精神的世界如同璀璨的星空,深邃且充满无限可能。置身于这样的时刻,我深感幸福满溢,而能生活于这样一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更是命运对我无尽的眷顾!生活在这一刻我是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时代更是幸运的。
时光的流转中,祖国在高速发展,农村道路日新月异地变化,映射出国富民强。
老家,它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轻轻几笔,便勾勒出了岁月深处的宁静与美好。那山,那水,那炊烟袅袅的村落,都在这水墨间悠然自得,诉说着往昔的温柔与安详;老家也是一幅绚烂的油彩画,每一抹色彩都饱含着生活的热烈与激情,这岁月之歌,如此悠扬动听,让人沉醉不已。
我的家乡,这块被外祖父母用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你的每一次变迁,都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在你的怀抱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与力量!家乡,你如此多娇,让我如何不爱恋你的容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