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飘香,游客跨城打卡;流量疯涨,主播蹲点直播——
探访小南门早市“出圈”密码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7月2日清晨,当整座城市还在慢慢苏醒,位于西安勿幕门里城墙下的小南门早市已是一片热闹景象。油茶麻花的热气升腾,摊主的吆喝声、案板的切剁声与顾客的交谈声交织,奏响了一曲悦耳的生活交响乐。更引人注目的是,长枪短炮般林立的自媒体设备——手机支架、专业摄像机,主播们正在用镜头记录古城的烟火气息。
暑期来临,西安依旧凭借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八方游客。小南门早市,这个曾经只有老西安人熟悉的“烟火角落”,如今已成为顶流打卡地,催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早市经济链”。在这背后,是城市文化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更是传统与现代的精彩碰撞。
美食传播激活流量热度
6时20分,抖音主播秦人小龙将镜头对准肉夹馍摊位。老板张师傅的腊汁肉在老汤里焖煮了一整晚,肥瘦相间,独特的肉香仿佛能透过镜头四散出去,引得网友垂涎。肉夹馍这一传统美食,在主播的镜头下焕发新生,成为吸引游客的“美食磁石”。
不远处,卖甑糕的李阿姨被围得水泄不通。主播晶晶蹲在摊前,手机对准热气腾腾的甑糕锅,“宝子们看这蜜枣,红得透亮,糯米和芸豆蒸得黏糊糊,一口甜到心里。”晶晶卖力地介绍着。这道源自宫廷的御膳,如今在网络推动下成为网红美食。摊主张青海感慨:“主播一来,甑糕成‘网红’了。”
在卖宫廷香酥牛肉饼的王哥摊位前,游客排起了长队。“尝尝刚出炉的,外酥里嫩。”他热情推荐,“来西安得吃羊肉泡馍、biangbiang面,逛兵马俑,看《长恨歌》,不懂问我,保准不踩坑。”旁边的主播感慨:“这就是西安的热情,有美食,更有人情味!”
从传统叫卖到网络直播,美食的传播方式虽然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但西安味道和好客热情始终如一。
舌尖邂逅开启文化探寻
“听本地朋友说,早市才是西安美食的灵魂。”上海游客陈姐放下行李箱,就带着孩子冲到胡辣汤摊位前。“抖音上刷到主播凌晨5点来排队,就想凑这热闹。”一口胡辣汤下肚,她的眼睛一下亮了:“这味儿真地道,怪不得都说‘要吃西安味,得来小南门’。”
粉汤羊血摊前,来自杭州的历史系学生小王正举着手机直播:“这道美食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据史料记载,唐代宫廷宴席上就有以羊杂为原料制作的菜肴,而粉汤羊血正是在民间对羊杂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在明清时期,因其价格实惠、营养丰富,深受普通百姓喜爱,逐渐成为西安特色小吃的代表之一。”他的解说引得直播间观众纷纷点赞:“这才是真正的美食文化课。”
在镜糕摊位,五彩的米糕插着竹签,正等待顾客前来品尝。摊主王婶一边制作一边说:“每个颜色代表一种美好寓意,红色是鸿运当头,黄色是金玉满堂。”来自广东的游客小林恍然大悟,“原来小小的镜糕里,藏着这么多文化密码。”
一对分别来自温州和哈尔滨的小情侣挤到粉汤羊血摊前,手机还在播放着小红书上的早市vlog。“我们是在抖音上认识西安的。”男生笑着说,这里的美食既有历史底蕴,又藏着烟火惊喜。甑糕、油茶麻花、肘子夹馍,吃了就忘不了。
卖茉莉豆浆的阿姨称,凡是从网络上刷到视频后专程来西安的顾客,她总会多撒几朵茉莉,“得让花香飘进屏幕里,吸引他们下次再来”。
烟火传承延续历史记忆
对老西安人来说,早市是一天的开场白。天刚亮,叫卖声漫过青石板路:“新鲜蔬菜便宜卖咯”“刚摘的葡萄甜得很”……这里不只有碳水盛宴,蔬菜、水果、日用杂货、虫鸟花草等应有尽有,像一个浓缩的生活博物馆。
晨练老人提着菜篮子慢悠悠地逛着,走累了就在城墙根下晒太阳、聊天,“城墙漫步”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脚踩千年青砖,耳听早市喧嚣,日子扎实又鲜活。
很多人认识小南门早市源于电视剧《装台》,张嘉益饰演的刁大顺心急火燎地吃完胡辣汤,骑车穿过城墙门洞的镜头,让熟悉西安的人一眼认出这是小南门。后来,游客循着剧中美食而来,品尝粉汤羊血的香辣、肉丸胡辣汤的醇厚、裤带面的筋道、炸油糕的香甜……感受老西安的美食味道。
5年前直播兴起,让更多人实现“云逛早市”,成就小南门的“流量密码”。从一碗油茶麻花到一场接一场的网络直播,小南门早市在烟火与流量交织中书写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新故事。当阳光漫过城墙,早市收歇,但故事仍在继续,城墙根下的烟火气,永远为热爱生活的人升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7月2日清晨,当整座城市还在慢慢苏醒,位于西安勿幕门里城墙下的小南门早市已是一片热闹景象。油茶麻花的热气升腾,摊主的吆喝声、案板的切剁声与顾客的交谈声交织,奏响了一曲悦耳的生活交响乐。更引人注目的是,长枪短炮般林立的自媒体设备——手机支架、专业摄像机,主播们正在用镜头记录古城的烟火气息。
暑期来临,西安依旧凭借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八方游客。小南门早市,这个曾经只有老西安人熟悉的“烟火角落”,如今已成为顶流打卡地,催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早市经济链”。在这背后,是城市文化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更是传统与现代的精彩碰撞。
美食传播激活流量热度
6时20分,抖音主播秦人小龙将镜头对准肉夹馍摊位。老板张师傅的腊汁肉在老汤里焖煮了一整晚,肥瘦相间,独特的肉香仿佛能透过镜头四散出去,引得网友垂涎。肉夹馍这一传统美食,在主播的镜头下焕发新生,成为吸引游客的“美食磁石”。
不远处,卖甑糕的李阿姨被围得水泄不通。主播晶晶蹲在摊前,手机对准热气腾腾的甑糕锅,“宝子们看这蜜枣,红得透亮,糯米和芸豆蒸得黏糊糊,一口甜到心里。”晶晶卖力地介绍着。这道源自宫廷的御膳,如今在网络推动下成为网红美食。摊主张青海感慨:“主播一来,甑糕成‘网红’了。”
在卖宫廷香酥牛肉饼的王哥摊位前,游客排起了长队。“尝尝刚出炉的,外酥里嫩。”他热情推荐,“来西安得吃羊肉泡馍、biangbiang面,逛兵马俑,看《长恨歌》,不懂问我,保准不踩坑。”旁边的主播感慨:“这就是西安的热情,有美食,更有人情味!”
从传统叫卖到网络直播,美食的传播方式虽然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但西安味道和好客热情始终如一。
舌尖邂逅开启文化探寻
“听本地朋友说,早市才是西安美食的灵魂。”上海游客陈姐放下行李箱,就带着孩子冲到胡辣汤摊位前。“抖音上刷到主播凌晨5点来排队,就想凑这热闹。”一口胡辣汤下肚,她的眼睛一下亮了:“这味儿真地道,怪不得都说‘要吃西安味,得来小南门’。”
粉汤羊血摊前,来自杭州的历史系学生小王正举着手机直播:“这道美食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据史料记载,唐代宫廷宴席上就有以羊杂为原料制作的菜肴,而粉汤羊血正是在民间对羊杂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在明清时期,因其价格实惠、营养丰富,深受普通百姓喜爱,逐渐成为西安特色小吃的代表之一。”他的解说引得直播间观众纷纷点赞:“这才是真正的美食文化课。”
在镜糕摊位,五彩的米糕插着竹签,正等待顾客前来品尝。摊主王婶一边制作一边说:“每个颜色代表一种美好寓意,红色是鸿运当头,黄色是金玉满堂。”来自广东的游客小林恍然大悟,“原来小小的镜糕里,藏着这么多文化密码。”
一对分别来自温州和哈尔滨的小情侣挤到粉汤羊血摊前,手机还在播放着小红书上的早市vlog。“我们是在抖音上认识西安的。”男生笑着说,这里的美食既有历史底蕴,又藏着烟火惊喜。甑糕、油茶麻花、肘子夹馍,吃了就忘不了。
卖茉莉豆浆的阿姨称,凡是从网络上刷到视频后专程来西安的顾客,她总会多撒几朵茉莉,“得让花香飘进屏幕里,吸引他们下次再来”。
烟火传承延续历史记忆
对老西安人来说,早市是一天的开场白。天刚亮,叫卖声漫过青石板路:“新鲜蔬菜便宜卖咯”“刚摘的葡萄甜得很”……这里不只有碳水盛宴,蔬菜、水果、日用杂货、虫鸟花草等应有尽有,像一个浓缩的生活博物馆。
晨练老人提着菜篮子慢悠悠地逛着,走累了就在城墙根下晒太阳、聊天,“城墙漫步”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脚踩千年青砖,耳听早市喧嚣,日子扎实又鲜活。
很多人认识小南门早市源于电视剧《装台》,张嘉益饰演的刁大顺心急火燎地吃完胡辣汤,骑车穿过城墙门洞的镜头,让熟悉西安的人一眼认出这是小南门。后来,游客循着剧中美食而来,品尝粉汤羊血的香辣、肉丸胡辣汤的醇厚、裤带面的筋道、炸油糕的香甜……感受老西安的美食味道。
5年前直播兴起,让更多人实现“云逛早市”,成就小南门的“流量密码”。从一碗油茶麻花到一场接一场的网络直播,小南门早市在烟火与流量交织中书写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新故事。当阳光漫过城墙,早市收歇,但故事仍在继续,城墙根下的烟火气,永远为热爱生活的人升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