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97期:第02版 综合

合身的美 非遗的美 文化的美

手工定制旗袍缘何受青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图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旗袍师傅(右)为顾客仔细量尺寸。

7月1日,在西安市碑林区文艺南路,烈日下的行人脚步匆匆,只为尽快避开灼热的暑气。而在街边的旗袍定制店铺内,却是另一番悠然景象:有人怀揣着对古典美的向往前来定制旗袍;有人满心期待地来取成衣;还有人被店里展示的旗袍深深吸引,驻足欣赏传统服饰的美妙。

坚守手工技艺

在文艺南路这条手工定制旗袍店聚集的街道上,来自安徽的冯师傅,是众多手工制作旗袍师傅的一个代表。已在西安服装定制行业深耕三十载的他,自幼跟随师傅学艺,从笨拙地拿针到行云流水般完成各种裁剪与缝制,岁月的磨砺让他的手艺愈发炉火纯青,对旗袍的风格样式也有着独到见解和精准把控。

性格腼腆的冯师傅谦虚地说:“其实我的手艺很一般。”但案台上摆放整齐的剪刀、顶针和一摞摞画满裁剪线的纸样,无不体现着他的严谨和细致。冯师傅说:“手工定制旗袍的美在于‘合身’,差一厘米都不行。”

在这里,每一件旗袍都要历经选料、量体、裁剪、缝制、盘扣等20余道工序,制作周期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缝制过程中,师傅对每一针、每一线都精益求精,细密均匀的针脚显示着他们高超的手艺。尤其是在处理领口、袖口和开衩这些细节部位时,更是对技艺和经验的考校,一丝一毫都不敢懈怠。

传播旗袍魅力

在另一家旗袍定制店里,记者见到了来取成衣的李晓春。即将和家人前往日本旅游的她,在行程确定后,特意来到文艺南路,定制了一件以墨绿色真丝为面料、绣着水墨竹纹的精美旗袍。

当天,李晓春精心化了古典妆容,缓缓穿上旗袍,瞬间优雅气质扑面而来。她对着镜子自信微笑,眼神中满是骄傲:“我要把中国风展现给外国人,这一针一线绣出的,是中国千年的文化底蕴。”

“去年12月,一名新西兰留学生要回国了,专程过来量身定制了一件旗袍,最近才给她把快递发过去,前天打电话给我说旗袍收到了,很合适、很开心。”老板娘汪香茹回忆道。很多外国友人因朋友或同事穿过定制旗袍慕名而来,师傅精心缝制的旗袍做好后,她们穿上身的效果都很理想。

无论是李晓春穿着旗袍展示中国风,还是外国留学生因喜爱而定制,一件件手工旗袍走出国门,以优雅的姿态讲述着中国故事,让各国人民感受到手工定制旗袍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焕发传统新彩

记者在冯师傅工作的店里看到,康女士姐妹两这次定制了贡缎绵绸和香云纱真丝两款旗袍,老板刚把成衣取下来,姐妹二人就迫不及待地穿上,在镜子前左照右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姐姐激动地说:“手工缝制的就是不一样,比成衣更有灵魂。每一针都仿佛注入了温度,穿在身上感觉自己整体气质都不一样了。”她的妹妹也在一旁连连点头:“是啊,这线条、这做工,完全贴合我的身形,太满意了。”两人还计划着下次定制改良款,尝试短款旗袍。

汪香茹的女儿周紫瑜,正在准备接手父母经营的这家店。1997年出生的她在大学毕业后,设计的几款旗袍花色很受同龄人喜欢。从此,便开始自己设计旗袍,后来还到韩国专门学习色彩与设计,回来后立志要将旗袍定制做得更精细,并将苏绣、京绣等非遗技艺融入旗袍制作,让旗袍成为“行走的艺术品”。

“和我同是90后的顾客王依琳是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她定制了一件玫瑰花的旗袍。在与她沟通的过程中,根据她的喜好,我调整了花朵刺绣的走向。”周紫瑜回忆着,“依琳拿到旗袍后,爱不释手,表示‘这件旗袍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艺术品’。”对于顾客的肯定,周紫瑜非常开心。

记者连日走访多家店铺发现,如今的手工定制旗袍,面料从绵绸到真丝,价位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工艺从简单到复杂的手工刺绣,工费也从一百多到一千多不等……旗袍的花色和改良款更人性化,供消费者选择空间更多了,因此赢得了更多消费者而走红。

汪香茹一边整理着手中的订单,一边笑着说:“眼下手工定制旗袍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今年我家的订单从过完年就开始陆续增加,6月份起订单都在排队,总体比往年多了很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